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李世民莫不是傻了吧!
这是李宽听到李世民回答后最直观的感觉。
直觉这东西的确存在,但要说仅凭直觉便能确定一个尚未谋面的人是否有才,这纯属扯淡。
若非他从后世穿越而来,王玄策大抵就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至少在文成名将遍地走的大唐贞观年间,王玄策之名不足以让李世民的身边红人连福说记住。
想想历史上的记载,贞观二十二年五月,王玄策把俘获的阿罗那顺及王妃、子等,俘虏的男女万二千人、牛马二万余送到长安献俘,李世民才封了王玄策一个朝散大夫的官。
朝散大夫,一个从五品下的官职,还不如长安县令的官职高,作为京县的长安县令好歹也是正五品上,由此可见,若没有李宽来这么一出,王玄策大抵还在黄水做县令呢!
其实前世的李宽是想不通的,要知道不少人对王玄策评价乃是曾经立下世界史上空前绝后奇功的唐代使节,但王玄策三度出使天竺的经历却在史书上鲜有记载,他真的是难以想通。
不过,来了大唐之后,他想通。
究其原因,大唐并没有把天竺当做强大的对手,王玄策在天竺取得的胜利也因此不受重视,而且他的功绩与大唐的其他将领的众多对外大胜相比,王玄策所做的事也并不出众。
当然,更为重要的一点,没有宣传。
王玄策的官位实在太低了,在正史当中不可能单独为他树碑立传,而一个人出名是要靠宣传的,在没有任何宣传的情况下,这位英雄最终为世人所遗忘。
想到宣传,李宽便想起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心中默默的问着自己是否给李世民提一提关于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事。
毕竟,不管这些功臣之中与楚王府是否有怨隙,但不可否认他们对大唐做出来的功绩,李宽可不敢保证他的这一对小翅膀会不会把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给扇没了。
正想开口和李世民商议这件事,却听李世民问道:“宽儿,二伯记得哲儿如今尚未有任何官职吧!”
“七岁大的孩子怎么能为官呢,自然是没······”李宽顺嘴说了半句话,顿了顿,叹道:“七岁大的孩子还太小,且不说能力,单单是年纪就难以服众。还是让吴王来闽州任职更为合适。”
李世民的意思,李宽自然清楚,李世民明显是打算让李哲遥领闽州总管一职,将闽州这个烂摊子交给他,毕竟李哲年纪太小,处理闽州事务的责任还不是落到了他的肩上。
李世民可不管李宽是否能猜到自己的打算,反正他有把握让李宽接下这个摊子,毕竟谁让李宽和他一样都如此的爱才呢!
“宽儿,难道你就愿意放弃王玄策这位大才?”
李宽觉得李世民说的是一句废话,他当然不愿意放弃了,否则他岂会单单举荐王玄策来闽州,还不是想着他的名声在闽州不错,想着闽州距离台湾近,将王玄策吸引到台北为官。
前些年,觉得天下人才济济,王玄策推辞了他的招募无关紧要,毕竟天下的人才又不仅王玄策一人,但到了他治理一国之后,才发现人才并非那么容易得到的,就是如今华国的官员之中,也大多都是从大唐而来。
更何况,像王玄策这样的有口才的人可以教出一大批的人才,若不想要那才是傻子。
“罢了,二伯决定便好。”李宽叹了口气,他实在是不知该如何拒绝李世民这一份好意。
“连福,回长安之后便传旨天下,敕封夷州王为福王,遥令闽州都督一职,特许开府,着户部仓部主事为福王府司马。”
李世民当即便做出了决定,让李宽极度怀疑李世民可能是早有了决定。
带着疑惑的目光瞅了李世民,却听见李世民叹了一口气,便没再继续说话。
至于为何而叹气,李宽大抵能猜出几分,应该是因为李恪,毕竟他举荐的两人之中,李世民对李恪三缄其口。
但李恪做出了什么事导致李世民叹气,李宽就不得而知了。
感觉气氛有些压抑,李宽只好再次起了话题。
“二伯,最近几年您对大唐的国公们是否感觉到赏无可赏了?”
李世民愣了一下,疑惑道:“宽儿,你为何有此一说?”
“据侄儿所知,二伯继位之后大唐的王爷之中,除宗室外,再无封王之人,想来二伯是决定国公便是大唐最高爵位了,可这眼见着大唐便要与吐蕃开战,因...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