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纵观历朝历代,干得不好的皇帝其实并不少,但史官们用昏庸无能,宠信奸佞,被蒙蔽视听等等来描述昏君的一生,可曾见过史官们骂皇帝是聋子瞎子?
作为一国之君,皇帝站在帝国的最高点,他能看到的和听到的,都是大格局的东西,或许他并不了解百姓们具体吃些什么,一天吃几顿,不了解田间地头长的是什么草,老百姓死了是用席子裹着还是用一口薄棺。
但他肯定会知道帝国正在经历着怎样的阵痛和变化,而作为皇帝,最了解的也就莫过于他身边朝夕相处的这些大臣们。
所以说皇帝不可能不知道那些奸臣贪官都是些什么货色,之所以没有法办这些人,是因为他需要依赖这些人。
他不能帮农户种田,不能帮商户做买卖,不能帮士兵打仗,他是整个帝国的最终决策者,而这些朝臣就是他的智囊和手脚,如果他发现了但却没有法办,说明那些个奸臣贪官,仍旧用得着。
王黼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极度爱财,但也只有真正爱财的人,才懂得如何敛财,为大焱敛财!
诸如后世的大贪官和珅,他可谓史上第一贪,但在治理国家方面,他却算是个能臣,在伺候皇帝方面,更是不世出的天才,这样的人用得顺手又舒心,即便他贪墨一些,那又如何?
真正的大奸臣,总是有大本事的人,否则绝对不可能在忝居高位而尸位素餐,之所以留着他们,是因为他们对皇帝还有用处,而皇帝也深知这一点。
这也是为何治贪所抓的都是不大的官员,他们不叫奸臣,而叫蛀虫,因为他们的才能和作用,根本就算不上重臣的行列。
王黼擅于敛财,不仅仅是替自己敛财,还有为大焱敛财,这也是官家一直留用他的原因。
大焱的经济状况已经刻不容缓,财政收入连年赤字,寅吃卯粮,甚至已经到了老百姓要提前交纳几年十几年以后的赋税,这是在压榨百姓,何尝不是在透支帝国的寿命?
繁冗的官场和军队,各种边境上的支出,国内的基础建设,无数的地方都紧着要钱,相比之下,皇帝后宫的用度支出与那些贪官污吏偷偷伸手贪掉的财富,也就显得那么的微不足道。
由此可见,官家是多么的需要钱,这个帝国是多么的需要钱,而王黼又是个能替帝国弄到钱,仿佛无中生有一般挖东墙补西墙的人,官家又岂能不用他?
面对河北两路相继出现的贼乱,王黼安坐若素,即便前头已经有方腊之事,但他仍旧无法引以为鉴。
方腊叛乱之初,苏牧便透露给了郑则慎,杭州通判早早就将情况报了上来,可王黼却压了下来,而后粉饰太平,以至于朝廷错过了最佳的平叛时机,无法将叛乱扼杀在萌芽之中。
不是王黼的胆子有多大,而是他骨子里的优越感在作祟,在他看来,这些泥腿子根本就不可能成事。
因为这个国家已经被掏空,朝廷都没办法从这些老百姓身上再压榨出一两滴油水来,即便敲开骨头,也没有更多的骨髓给你吸取,这些叛乱的低贱贼寇,又怎么可能办到?
凝聚了整个帝国最强智慧的朝臣们都无法办到的事情,这些暴民和贱民又怎么可能做到!
然而王黼却没有想到,方腊最后还是成功了。
他没有王黼们的手段,无法从老百姓身上压榨出财富来,但他却偷了这些老百姓的道义,在凝聚这些道义,去偷窃更多百姓的道义,而这些道义,让已经没有任何膏脂可压榨的老百姓,用自己身体仅剩的骨架和灵魂,用他们的尸体,为方腊铺了一条反抗的道路。
王黼们生财有道,他们窃取的是财富,再用财富来谋求权势,又用权势来谋求财富,而叛贼们窃取的则是人心,是老百姓对朝廷的愤怒和对不公不平的不屈反抗。
他们都是贼,只是他们偷的东西不一样,偷的手段也不一样,仅此而已。
也正因此,当河北两路眼看着要重演方腊之乱时,王黼一点都没有慌乱。
因为他深知河北的情势,也清楚整个大焱帝国的实际情况,眼下的国情比方腊起义之时要更加糟糕,这些暴民的生存环境也就更加的恶劣,他们绝对是成不了事的。
远的不说,单说河北两路这些个老百姓,早已饿得只有躺着等死的份,眼看着冬天就要来,到时候数十万人成片成片饿死冻死,连树皮草根都没有得吃,谁还有力气造反?
赈灾可是一门大学问,并不是说简单的架起粥棚,让那些个饥民吃饱就可以了的。
他要最大程度保住这些老百姓的命,却又要替帝国最大程度地节省资源,无法从灾荒之中赚取财富,那么就尽量让朝廷的财富不要外流太多,这何尝不是一种变相的“收入”?
他也不得不承认,苏瑜确实有着自己的本事,他利用以工代赈的方式,不仅让这些灾民安定了下来,缓解了他们的怨气,更将他们困在工地上,让他们无法参与暴乱。
王黼当了甩手掌柜,但灾区的情势却并没有恶化,这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