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身为家主,考虑问题便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胡来。张宝身系千万人的荣辱兴亡,在做任何决定时,张宝就不能不多留一个心眼。说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也好,说是悲观主义者也罢,凡事不要想得太美,这是很务实的一种做法。
不如意事常八九,许多事情往往不会按照人事先所设想的那样发展,总是会有种种意外的发生,太过乐观,最终的结果通常都是以令人遗憾的悲剧收场。多留一手准备,多考虑一条退路,目的就是为了让结果能令大多数人感到满意。
张宝是张家家主,考虑问题的出发点,首先是张家的利益,而不是什么国家大义。虽然这种想法得不到大多数表面的赞同,可这世上又有谁能做到真正的先人后己?大部分人在考虑问题时,首先考虑的便是这件事是否会影响到自己,然后才是别人。
张宝只是个俗人,也没打算做个圣人。因为要做圣人的代价很大,有可能要搭上身边亲近人甚至自己的身家性命。这是张宝不愿意的!至于什么身后名,人都他娘死了,再有名又有个卵用?
历史,皆由胜利者所书写。秦二世未见得昏庸,隋杨广未见得荒淫,只因他们死了,他们是失败者,所以胜利者可以尽情去塑造失败者的“丰功伟绩”。
张宝,不想做失败者,所以对于朝廷看似诚恳,实际半点作用都没有的保证,张宝只当是身体中后偏下部爬出来的话,一概不信。
郑居忠心里苦,恨不得揪住张宝的衣领质问到底要自己怎样保证张宝才回信他,也好在他没有这么做,否则恐怕早被张宝命人赶出了登州。童贯的西军一日不北上,张宝留在登州的安东军就一日不会有所行动。
这很正常,谁愿意被人拿刀抵着后背做事?朝廷的保证?就赵佶跟他身边那帮小人的保证?谁信谁倒霉。过河拆桥,出尔反尔这些事对那帮人来说又不是没干过。朝廷的信用,在张宝眼里等于是零。
无论什么时候,刀把子都是掌握话语权必不可少的一大依仗。这话糙理不糙,当用“道理”无法说服对方的时候,诉诸武力也就成了解决问题的唯一手段。佛门慈悲,尚有护法尊者,更何况是世俗间的势力。
郑居忠好话说尽,承诺保证许下无数,只是可惜张宝油盐不进,丝毫不为所动。郑居忠无奈,只得离开登州,返回汴梁将登州一行的结果上报朝廷。朝廷对张宝如此“不识时务”的态度虽感到恼怒万分,但考虑到安东军的存在,也只得暂时放下惩治张宝“不臣之心”的想法,下旨督促西军童贯加快速度赶赴河北战场,同时允许河北各地自行招募乡勇对抗入境辽兵,而早先辞别张宝赶赴河北投军的岳飞也在这种情况下成了朝廷在河北招募的“敢战士”中的一员。
由于周侗的关系,岳飞对于张宝的张家军并不陌生,张家军内部的各种制度章程对岳飞来说算是耳濡目染。而没有比较,也就瞧不出好坏,有张家军珠玉在前,当岳飞进入朝廷官军后,对自己所闻所见的不满之情也就多不胜数了。
岳飞性情耿直,艺成出师后初入社会,对于人情世故并不擅长,说难听点就是此时的岳飞是个愣头青,说话不计后果,不分场合,心里想到什么就说什么,那得罪人也就在所难免。岳飞武艺出众,名师出高徒,更何况岳飞的天赋也是极好,一杆沥泉枪打遍军中无敌手,但要说起人缘,岳飞却是军中垫底,没几个人愿意跟岳飞来往。
本事大,脾气大,说话不给人留情面,这样的人谁愿意搭理?若不是岳飞的武艺的确不俗,岳飞的上官都想要找机会把岳飞扫地出门了。这么一个不会说话,不知道给上官留脸面的下属,留在身边那是真闹心。
好在岳飞投军时张宝给了岳飞十个亲随,岳飞投军后到也不用担心变成孤家寡人,可留在朝廷官军内越久,岳飞对于安东军也就越是怀念。在岳飞眼里,军纪涣散的官军越不如安东军更像官军。
岳飞还在官军中苦熬,而一直在河北希望有所作为的柴进,这回终于是借着辽兵入境这股东风走到了台前。柴进有钱,饿死的骆驼比马大,好歹也是祖上出过皇帝的人家,家中的积蓄足以保证柴进供养一支军队。但身份上敏感却让柴进有志难伸,这回借着抵抗辽兵的借口,柴进终于将过去暗中建立起来的柴家军推到了台前,得到了一个名正言顺的“乡勇”名额。
协助高唐州打退了辽兵数次的攻击,柴进的柴家军也就得到了朝廷的认可,正式成为了“属于”朝廷的地方武装,而似柴进这样的地方武装,在河北还有不少。也正是因为如此,柴进才躲过了朝廷的打击,毕竟法不责众,此时针对柴进容易引起他人的惶恐,于大局不利。
柴家军人马五千,文有公孙胜、房学度,武有武松、晁盖、刘唐。这点力量的确与如今的张宝没有可比性。而造成这种尴尬局面的罪魁祸首,正是柴家军的主将,柴进。由于性情过于优柔寡断,再加上自持身份,轻易不肯与人折节下交,种种原因导致错过了招兵买马的绝佳时期,此时人手不足也只能说是柴进活该了。
不过人马少也有少的好处,至少有张宝这个庞然大物顶在前头吸引朝廷的“火力”,柴进这种小鱼小虾也就暂时引不起朝廷的注意。
……
宋辽交兵多年,可算是一对老冤家。但辽兵此番主动出击,却并不仅仅是因为宋国“背信弃义”的要与金国结盟共同对付自己这一个原因。别看金辽交战中辽国屡屡失利,但辽国上下还真没几个人把宋国放在眼里。
也不能辽国轻视宋国,虽让宋国自己不争气,在过去多次与辽国的战争中以失败告终,...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