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被东罗马帝国的工匠所改进,再传入到中国。
当时间进入了宋代,夏日的“空调房”得到了进一步改进。像复古殿、选德殿和翠寒堂就是宋代宫中的避暑佳处,据《武林旧事》中的“禁中纳凉”记载,这几个地方的环境都是幽静宜人,周围是“长松修竹,浓翠蔽日,层峦奇岫,静窈萦深,寒瀑飞空,下注大池可十亩”。
并且宋代的宫中降温手段更加先进了,他们发明了带有机械原理的“电风扇”,这是用鼓风机带动的,所以有说“鼓以风轮”。“风轮”的风扇对着大厅里摆放的数百盆鲜花直吹,顿时是“清芬满殿”,而且在御座的两旁,还“各设金盆数十架,积雪如山”。这样一来,人与自然更加的和谐,并且也体现出皇宫里的用度奢侈。
再往后就是明清时期,相比宋代的“空调房”除了基本的降温手段之外,还采取了空气净化手段吹香风,得以改善“空调房”内的空气质量,那么明清时期皇家宫殿的夏季降温方式也有自己的特色。
最特别之处就在于,在房间内出现了“可移动式”的冷源,这一点有些像现代分体空调或者冷风机的味道。这种“可移动式”的冷源,时称是“冰桶”,现代人把它戏称为“冰箱”。
“冰桶”是木制结构,它的设计原理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冰鉴”,就像上文说到的,“冰鉴”是最原始的冰箱。“冰桶”现在看起来很简单,但在明清时代可算是高档“家电”了。
其实“冰桶”叫“冰柜”或者“冷柜”更准确,其实就是贮放冰块的柜子,上面镂空了,当成冷气的出气孔。中部的空间还可以储存食物,像冰镇西瓜或是各色冷饮。后来“冰桶”在民间也开始流行了,还有“进口货”,被称为“洋桶”。
黄石还记得在中国上世纪80年代初,有部日本电视连续剧《阿信》,它风靡了全国,让一代中国人记住了阿信这个从艰难迈向成功的女性,而他当时却记住了电视剧中的一个细节,那时阿信成家后的不久,买了一个冰箱,其实也就是真正“冰柜”,使用的时候往里面放入冰块。
当然这上面的种种“空调”设施,对古代一般的百姓来说,根本就用不起,或者说连见都没有见过,连听都没有听说过,比如做为海商的陈有新算是很有钱的,他就没有见识过这个东西。
而其他人更不用说了,听了这个法器的作用之后,那是叹为观止,以前他们在夏日时,只能静坐在树冠蔽郁的树下,挥舞着蒲扇,期待着凉风吹过。而仙人发明的这个法器却可以让人安坐在家中,舒爽一夏,真得是无比幸福。
只有李承鹏算是个例外,虽然他也没有见识过,但是他饱读经书、博闻强记,虽说不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但也算是博览群书、博学多闻,这“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所以李承鹏还记得唐代诗人张仲索在《宫中乐》诗中所说,“红果瑶池实,金盘露井冰;甘泉将避暑,台殿晓光凝”,他所描述的就是“含凉殿”消夏的情景。
好在百姓们虽然用不起这些高档的“空调”,但是也有着自己的土办法,比如像曹操当年那样,在邺城里建造大冷库的“冰井台”,就是挖深井采集冷气,在厅内或是需要的房间内挖一口深井,然后上面用盖子盖妥,盖子上再凿孔,夏天的时候便有冷气从下面出来,而冬天的时候则有暖气上来,保证厅堂温度相对稳定宜人。
但是这些设施也就是一般大户人家,才可能有这样的经济条件,在保存下来的明清安徽皖南古徽商民居宅中,就能经常看到这种的“土制空调”,它们除了可以给房间降温,还可以为作为地下的“冰箱”,将食品放进井内保鲜、冷藏,能长久保持食物新鲜。而也有的大户人家则是建造类似于先秦时的“窟室”一样的地下室,这种房间在明代叫“土室”,有点像窑洞,但又不完全是,“土室”类似于地道式建筑,各家的土室通过地道相连。在明人谢肇淛的《五杂俎?地部》中就有记载,“土室”是冬夏两用,属于多功能房,还有防盗防匪的功能,“至城近边一带,常作土室以避虏其中,若大厦,尽室处其中,封其隧道,固不啻金汤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