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骑都尉却是有的。比如早先曹操去打黄巾的时候,担任的就是骑都尉一职。想来这可能是司马光写史的时候漏掉了,但不知他是否故意的。倘若直到这时吕布才被任命为骑都尉,那么先前所推测吕布从丁原主簿转换成董卓主簿的观点,就可以成立了。另外,华雄的职务应该也不是都督,而是都尉。虽然华雄的都督一职出自陈寿的《三国志》,但这个职务貌似也是到了汉末之后的三国时期才开始出现的,因而也不排除有误载的可能。
史书里的记载,其实有很多细节方面都是值得质疑推敲的,尤其是不同史书对于同一段史事记述的内容不一样,更为值得质疑推敲。
二人败了以后,董卓就派人去拉拢孙坚,结果却被孙坚给严辞拒绝了。董卓这个怂包,倘若先前胜了,你去拉拢倒也显得你有些气度,败了你还去拉拢他做什么,此番作为岂非表示你畏惧了吗?即便是为了自己的名誉,孙坚又如何肯与你苟合呢?何况董卓其人处事向来不守礼法,孙坚又如何能轻易信他。而对于孙坚这个同样有野心的人来说,此时的荆州从襄阳往南都被刘表拿下了,使得他失去了原本拥有的长沙这块地盘,因而打拼出一片地盘来,才是尤为重要的事情。
被孙坚拒绝之后,董卓的威信便受到了折损。于是乎,孙坚部众的士气便因此而受到了鼓舞,在如此情势下,董卓亲自出击,结果就被孙坚给打败了。正所谓兵势无常,主帅的决定,在特殊的情况下,将会产生一种不可估量的后果。
董卓败退后,孙坚又继续进军到洛阳城下,而此时在城中驻扎的是吕布的部队。连董卓的部队都被孙坚打败了,就凭吕布那点人马又如何能抵挡得住?因而败退也就成了理所当然。
可是,我不禁又要提出一个疑问。依据《资治通鉴》的记载:当初,董卓入函谷关时,留河南尹朱俊镇守洛阳,朱俊则暗中与关东诸将通谋。由于害怕董卓派兵来攻打自己,于是便率众逃往荆州。后来董卓又任命弘农人杨懿为河南尹,朱俊便又率领部众回来攻打杨懿,杨懿不敌,战败逃走。随后朱俊见洛阳过于残破,于是便往东移屯在中牟县。
从这段资料可以看出,在董卓战败往西撤退之后,留守洛阳的应该是朱俊才是,而且朱俊还是与关东诸将暗中通谋的。倘如这般,那么孙坚进军至洛阳,打跑吕布又是怎么一回事呢?而且之后孙坚还祭扫了皇室宗庙,并找到了传国玉玺,接着又分兵到渑池、新安继续逼迫董卓。然而,这里怎么又只字未提朱俊留守洛阳的事呢?
史书中有的时候会留下一些让人质疑的地方,也许那是写史的人迫于某种缘由,不得不采取的一种隐匿的手法,以期为后人留下一缕蛛丝马迹。
对此,我推测也许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董卓败退后,留河南尹朱俊镇守洛阳,骑都尉吕布从旁协助。而朱俊则与关东诸将暗中通谋,于是乎,就在吕布率兵迎战孙坚之时,朱俊突然倒戈从背后捅了一刀。吕布在腹背受敌的不利情势下,迫于无奈只好率众撤退。之后朱俊担心董卓得知了自己倒戈的事情后,便会派兵来攻打自己,于是随孙坚一同率众退往荆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