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不管明经也好进士科也好,考试的主要内容都是儒家经典。
唐朝主要是墨义、口试、贴经、策问和诗赋等,到了宋朝主要考经义、策 问、诗赋等。
而到了明代时,便只剩下了经义一门了。
所谓经义,便是围绕着四书五经中的义理展开的议论,如果说策问还有考生发挥的作地,那么经义便无所谓个人思想,考生都惟朝廷指定的圣贤书是遵。
这就跟考马列一样。
墨义则是围绕经义及注释所出的简单问答题,贴经则有如现代试卷的填空和默写,考官从经书中选取一页,摘其中一句印在试卷上,根据这一行文字,考要要填写出与之相联系的上下文。
唯有策问还算有点实用价值,依据考官提出的有关经义或者时事的问题,考生发表见解,提出对策,一般范围也较广,难道较大。
贴经和墨义比较简单,经义较难,策问最有价值。
“不用八股?”袁继咸真的很惊讶,八股是相当难的,无数读书人一辈子都在钻研这个制艺技能,有些人六七十岁,都考不上秀才。
刘钧觉得这八股制艺,完全就是一种文字游戏,甚至不如诗词的价值,起码诗词是在创造新的诗词,代表着自己的思想。而八股文呢?纯粹的一个文字游戏而已。
“嗯,朕觉得八股剑走偏锋,已经走入歧途了,引无数读书人穷经皓首,但实际意义何在?”
“陛下,八股文做的好的人,诗词歌赋自然也没问题。通过八股制艺考试,能选取最优秀的读书人。”袁继咸回道,八股如此之难,当然只有最聪明的读书人能做的最好。
刘钧承认这个说法,但他要说的是没这必要。
“八股也许确实能选出最聪明的读书人,但却也把无数的读书人引入这个歧途。科举,需要的是选拔官员,最重要的应当是选拔出优秀,适合做官的士子,而不是科举这个过程。”
换言之,优秀的官员人选,并不一定需要都是八股高手。
袁继咸有些迷惑了。
“元辅,这次科举,我希望不再用八股制艺,而是考墨义、贴经和策问。三者综合计分,加大策问的分数。甚至我们的墨义、贴经并不只局限于四书五经,还可以加入一些其它的学科内容,比如算术、律法、比如一些地理、天气等生活常识性内容。”
袁继咸更加迷茫了,这还是科举吗?
科举不考儒家经典,圣贤之言,考算术律法地理天文?还考生活常识?
“元辅,我们要选的是合适的官员人选,而不是经典大家,儒学宗师。”
想了想,袁强咸勉强接受了,毕竟科举还是科举,朝廷还是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的。
只要这一点不变,那么天下读书人虽有不满,也还是会接受的。
不过刘钧下一句话,就让袁继咸无法淡定了。
“科举考试过后,朕准备再举行一场考试,专门选拔吏员。选拔出人选后,再给他们集中培训,然后分派各地。或许可以改个名字,就叫公务员考试。以后经制吏都自考选出,甚至可以考虑,如果表现优异,那么两任考满后,可以晋级入流,授予官品,任官理政。”
这是真的惊到袁继咸了,虽然说官吏官吏,但事实上官和吏是严格区分,界线分明的。官就是官,吏就是吏,甚至官为流,吏称为浊流,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吏有多种,其中有一种是经制吏,也就是有朝廷正式编制的吏员,一般数目不多。但就算是这些经制吏,一旦为吏,基本上也就不可能再为官了。哪怕在吏的任上干的再好,也是一辈子的吏。
吏和官之间的那道壁垒,是极其森严的。
而现在,皇帝居然准备通过考试来选拔吏员,甚至打算打破这道千百年来的壁垒,让做的好的吏员升为官。
那如此一来,岂是公务员考试,跟科举考试有什么区别?
面对首辅的疑问,刘钧笑了笑。
有什么区别?当然有区别,刘钧的长期计划里,就有一项是准备等以后公务员考试成熟后,等这批新的公务员成长起来,有了一定数量好,就要用他们来淘汰那些虽然通过科举出身入仕,但根本不会做官的庸官,那些贪官,那些书呆子们。
将来,他还要建立全新的学校制度,学校不再只是那些有功名的士子们寄名和考试的地方,而将是寄育人和取才合为一体。再通过公务员考试,选拔人才。
将来的官员,都得从最底层的吏做起,想一朝中举,就做知县,绝不可能。(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