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32)表记
表记是《礼记》的一篇,郑玄认为《表记》是用来阐述君子之德表现在仪表。
孔子说:还是回去吧!君子虽然隐居林泉,但道德发扬,声名显著;不必故作矜持而自然端庄,不必故作严厉而自然令人生畏,不必讲话而人们自然相信。孔子说:君子的一举一动,都不让别人感到有失检点;一颦一笑,都不让别人感到有失检点;一言一语,都不让别人感到有失检点。所以君子的容貌足以令人生畏,君子的脸色足以令人畏惧,君子的讲话足以令人信服。
《甫刑》上说:外貌恭敬,内心戒慎,别人就不说自己的坏话。孔子说:在行礼过程中,有时以露出裼(xī)衣为敬,有时以掩好上服不露出裼衣为敬,这样做的目的,是要人们不要亵渎了礼。孔子说:祭礼要求尽量表达敬意,虽有饮酒的事情,但也不能以欢乐告终;朝廷上的政事要求尽力而为,不可因为劳神而以草草了事告终。
孔子说:君子用谨慎行事来避免灾祸,用道德笃厚来避免受窘,用恭以待人来远离耻辱。孔子说:君子端庄恭敬,所以道德日益显著;如果耽于安乐,放肆无检,就会日益苟且偷安。君子一天也不让自己的所作所为被人瞧不起,如同小人的无礼而惶惶不可终日。孔子说:斋戒以后才敬事鬼神,择好日子然后晋见国君,如此慎重地行事,就是恐怕人们失去恭敬之心。孔子说:小人喜好轻慢戏弄,即便会招致杀身之祸,也不知畏惧。
孔子说:朝聘聚会之时,双方必有言辞以通情意,必有见面的礼物以通情意;如果没有言辞,就不互相交接;没有见面的礼物,就不互相见面。之所以这样做,是要百姓不要忽视礼数而对对方失敬。《易经》上说:第一次占筮,神告诉你是吉是凶;如果不信,又进行第二次、第三次占筮,那就是对神的亵渎。亵渎了神,神就不再告诉吉凶了。
孔子说:仁是天下的仪表,义是裁决天下事物的准则,礼尚往来是天下之利。孔子说:以恩德回报别人对自己的恩德,这样百姓就会有所劝勉而友好相处。以怨恨回报别人对自己的怨恨,这样百姓就会两败俱伤。《诗经》上说:出言未有不答,施德未有不报。《尚书》中说:百姓没有国君,就不能得到安宁;国君没有百姓,也无法君临四方。孔子说:以恩德回报别人对自己的怨恨,这是委曲求全的人;以怨恨回报别人对自己的恩德,这是应该绳之以法的人。
孔子说:不是为了满足私欲而喜好仁的人,也不是因为畏惧才厌恶不仁的人,这样的人在普天之下很少很少。所以君子在议论原则时是以自己为准,在制定法律时是以百姓能做到的为准。孔子说:仁的实行有三种情况:一是安于行仁,二是为了利益而行仁,三是勉勉强强而行仁,三者虽然都达到仁的效果,但出发点却不同。都能达到仁的效果,仅从效果上看,是看不出它是属于哪种仁的。在行仁时遇到了挫折,这时候就可以看出它是属于哪种仁了。
真正的仁人,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安于行仁;自以为是的人,看到有利可图去行仁;害怕犯罪受罚的人,是批不得已而勉强行仁。仁好比是右手,道好比是左手。仁,体现在爱人上;道,体现在义理上。在仁的方面做得多,在义的方面做得少,其结果是赢得了亲近而没有赢得尊敬;在义的方面做的多,在仁的方面做的少,其结果是赢得了尊敬而没有赢得亲近。道有兼行仁义的至道,有只行义而不行仁的义道,有采取仁义的一部分而行之的考道。行至道可以称王,行义道可以称霸,行考道可以避免过失。
孔子说:仁有多少、长短、大小之分,义也有多少、长短、大小之别。对别人的不幸有恻隐之心,这是天性同情他人的仁。遵循法律而勉强行仁,这是以行仁为手段而企图达到个人目的。《诗经》上说:正如丰水之有芑(qǐ),武王岂不考虑天下长治久安之计。留下了安邦治国的好谋略,庇护他的子孙享国久长。武王真伟大啊!这是惠及后世几代的仁。《国风》上说:我现在自身还难保,哪里有功夫为后代着想。这是在穷尽自己一生的仁。
孔子说:仁,作为器物,非常非常的重;作为道路,非常非常的远;作为器物,没有人能够把它举得起来;作为道路,没有人能够走得完。我们只能看谁举得较重,走得较远,以数量多的,算作仁了。像这样地勉力于仁,难度够大的了!所以君子如果用先王的标准来衡量人,那么做人就很难达到标准;如果用今天一般人的标准去要求别人,那么就可以知道谁是贤人了。孔子说:天性乐于行仁的人,天下非常的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