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七四章 苏军反攻 (1/2)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在随后的日子里苏军稍微消停了一段时间,直到朱加什维利的严令到达。
先前的攻击不顺,让布柳赫尔颇感头疼,现在朱加什维利的严令又来了,布柳赫尔更感头疼了。
怎么办?
这三个字成为了布柳赫尔烦恼的根源。
布柳赫尔知道要是还像这样打下去,远东苏军是绝对不可能突破中国人设立在黑龙江一线的防线的。就算是突破了也要考虑中国人部署在防线后的,装甲部队的快速反击。
布柳赫尔对那种外形低矮,且能够快速发射炮弹的坦克歼击车可是影响深刻。
当初突入中国境内的装甲部队正是因为遭遇到了这种坦克歼击车,才被打得狼狈不堪,最终含恨全军覆没。
既然从东路和中路都不可能突破,或者即使突破也会遭到反击。那么西路呢?
这样一想布柳赫尔不禁眼前一亮。布柳赫尔想到了德国装甲部队跨过阿登山区,完成惊世大包围的行动。
这样一想,布柳赫尔越发认为这是打破目前僵局的最好办法。为了达成作战目标,布柳赫尔将那些进入过大兴安岭的苏军士兵全都叫了过来,让他们前去探路。
探路的结果显示,中国人在大兴安岭一线被没有布置重兵防守,防守大兴安岭一线的中国/军队大多都是轻步兵和少部分装甲部队。
起初布柳赫尔不是没怀疑过情报的真实/性,布柳赫尔害怕这是中国人的全套。可是越来越多的情报表明,中国人现在的确是将防御的重点放在了东路和中路;而且为了守住中路和东路,中国人还将在西路的部分部队给抽调到了这两个方向。
这反而让布柳赫尔加重了疑心——以中国人的精明,不可能不知道苏联红军从小新安岭突破意味着什么,而且关于大兴安岭部队调动的情报还这么容易地被己方得到了。难不成,中国人真在大兴安岭一线设置好了陷阱就等自己上钩了?
事实上中国方面还真的是在大兴安岭一线给远东苏军设置好了陷阱。
中国方面知道布柳赫尔不会让远东苏军踏入陷阱,但有一个人肯定会让远东苏军踏入陷阱,这个人是朱加什维利。
朱加什维利对布柳赫尔迟迟不能让部队攻入中国境内感到十分恼火,甚至不止一次想要将布柳赫尔撤掉,但看到布柳赫尔在远东打得还是有声有色,朱加什维利只好压下了心中的怒火。
对朱加什维利来说,德国才是苏联的头号大敌。现在德国正将主要精力放到苏联身上,朱加什维利已经感受到了德国的压力。朱加什维利知道要是抵挡不了德国的进攻,苏联就只剩下败亡一途了。这对朱加什维利来说是绝不可接受的事情。
为了打败德国,朱加什维利在苏联国内进行了广泛动员。
苏联人全都为了战争而服务,青壮年男人大多进入了新兵训练营进行训练,少部分则进入了工厂或者从事军事科研;女人大多则进入工厂为前线部队制造武器弹药,少部分则务农生产粮食。老人小孩则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说收集废铁什么的。
工厂全面转入军工生产。这时候的苏联是要坦克不要针线。
为了能够坚持打下去,朱加什维利下令对在莫斯科以东地区的工业设备和工业人员进行转移,转移的地点就是乌拉尔山区。
战争爆发前苏联工业的精华在欧洲领土部分,而这些精华中有很大一部分就位于莫斯科以东地区。朱加什维利不敢想象失去这些工业设备对苏联所造成的影响。
说得不客气一点,失去这些工业设备,苏联离玩完就不远了。
后来,朱加什维利对自己主动将莫斯科以东地区的工业设备和工业人员进行转移到乌拉尔山区的决定,感到十分庆幸。
朱加什维利认为只有先打败了德国,苏联成算是高枕无忧了。到时候回过头来,再对付中国猴子还不是像杀鸡似的。
布柳赫尔也知道朱加什维利对自己不满,好在自己最近一段时间表现好,不然哼哼……准备倒霉吧。
可是现在……悬呀!
布柳赫尔知道要是自己不从中国人身上打个大胜仗,等待自己的绝对不是好果子。
可这胜仗……难寻呀?
布柳赫尔还在纠结中,朱加什维利直接出手了。
朱加什维利命令布柳赫尔集中兵力从大兴安岭一带突入中国境内,完成一年前没做到的事情。其语气之严厉,让布柳赫尔都感到不安。
布柳赫尔用脚趾头都能够想到,这是自己身边的契卡将中国/军队在大兴安岭一线防守薄弱的情况透露给朱加什维利的。
朱加什维利在不了解真实情况的前提下就自作主张地下达了命令。
面对朱加什维利的严令,布柳赫尔还是打算向朱加什维利说明大兴安岭一线是中国人设置的陷阱,就等着我们钻进去。
可是朱加什维利却不听,认为这是布柳赫尔的借口,严令布柳赫尔必须从大兴安岭一线打开缺口。
布柳赫尔知道再反驳是没用的,只好硬着头皮上。
为了保证能够成功突破大兴安岭,布柳赫尔还特意加强了在东路和中路的攻击力度。
当然了,布柳赫尔也害怕中国人看穿了自己的计划,在西路也派出部队进行了试探/性/攻击。
四月二十五日,参与对大兴安岭一线突击的远东苏军部队已经做好了准备。
参与进攻的远东苏军是远东苏军的精锐部队,他们装备的是苏联新生产出来的装备,其中尤以t—34(三四)坦克及其变型车辆为主。
布柳赫尔不是没想过将is—2(二)坦克及其变型车辆投入到大兴安岭一线的反攻中来,但想想大兴安岭一线的道路情况和is—2(二)...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