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爱去小说网 www.27txt.info,最快更新中国择吉文化最新章节!

大祥之祭后,即可换上吉服。现代人改为佩戴黑臂章后,一般以“六七”为期。服孝到期,叫做“除孝”,除孝时通常都有祭祀仪式,祭祀仪式举行过后,孝服即予除去。另外,居丧期间,凡一切有关喜庆之事皆应杜绝。如丧服期内不许婚嫁,夫妻不能同房,有官职者则解官居丧等。

    关于丧服的种种讲究,除了回避吓鬼神表悲痛等原始文化意义外,还具有尊重死者,明亲疏显贵贱别等级等特征,在中国传统丧葬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171

    ◆孔门弟子守丧图

    病危者断气死亡,也称“过身”开始,进入初丧。古代,病人在弥留之际或初丧,要进行一系列的择吉习俗,既是关心死者灵魂的安息,又是为生者祈求幸福。

    中国历来重视丧葬礼仪,特别是长辈的丧葬礼仪。旧时,在初丧阶段亲属采取的招魂沐浴饭含等种种礼俗,是对死者尸体进行最初处置和发布消息的时期,其中蕴含着浓郁的信仰内容。

    寿衣择吉

    亡人气绝后,要趁其身体未僵硬时,以最快的速度为死者换上“寿衣”。北方汉族习俗,贴身穿白色的衬衣衬裤,再穿黑色的棉衣棉裤,最外面套一件黑色的长袍。整套服装不能有扣子,而且要全部用带子系紧,表示“带子”,就是后继有人的意思。在死者的头上要戴上一顶挽边的黑色帽,帽

    172

    ◆招魂幡图案

    顶上缝一个用红布做成的疙瘩,用来驱除煞气,人们认为这样做对子孙是吉祥的。

    穿寿衣时,一般由孝子一件件穿在自己身上,然后一次性脱下,给死者套上去;这时,禁忌孕妇近前,恐会被死者的亡灵“扑”着胎儿。替换下的衣服,待安葬时烧掉或任其日晒雨淋,不再处理,以祛除不祥。

    汉族俗以为死者的寿衣要单数,一般是五七九件不等,忌讳双数,唯恐死亡的凶祸再次降临。做寿衣时忌用缎子,因为“缎子”与“断子”谐音,唯恐因此会遭到断子绝孙的因果报应。有些地方在给死者穿好寿衣后,还要在死者衣袖里或手里放上几个用白面制成的小面饼及小棒子。这是因为俗传死后到阴间去的时候,要经过恶狗村,所以给死者备上打狗饼或打狗棒,以便能顺利到达目的地。

    此外,还要注意咽气时,男人不能死在女人手中,女人不能死在男人手中;妻子女儿不能握男人手足,丈夫儿子不能握女人手,否则,不吉利。

    招魂择吉

    古代,病人初丧,要举行招魂仪式,目的是为了祈求死者复生,也叫招魂复魄。招魂仪式由巫祝主持,亲属身穿特殊服装,从房屋的前方爬上屋顶招魂,手拿死者的衣服面北呼叫(如果死者是男的,便直呼名字,共呼三长声),以期死者魂魄返归于衣,然后从屋的后方下来,把此衣服敷在死者身上。人们相信,这种仪式可使离体的灵魂重新回到死者身上,并使之重生。

    招魂后若死者仍无再生迹象,确定死者一去不复返,于是正式举办丧事。这一习俗混合了人们对亲人的复杂感情,招魂不仅是一种仪式,也是人类真实情感和信仰的流露。

    沐浴择吉

    沐浴就是清洗尸体。先洗头后洗身,然后修剪指甲胡须等。洗头须用淘米水,国君用淘粱水,大夫用淘稷水,士也用淘粱水,水要烧煮过,洗头水必须倒在偏西阶下的坑里。洗身由近侍完成,死者为男性则用男侍者,女性则用女侍者。另外,死者去世如遇暑天,沐浴前,国君大夫则在灵床下放置冰块以防止尸体腐化;士则用水,无冰。

    沐浴的礼俗从春秋到秦汉都盛行,唐代时还规定,“五品以上沐用稷,四人浴;六品以下沐用梁,二人浴。”修剪下的头发指甲之类盛于小袋中,待大殓时放入棺内。亲属给死者沐浴,一方面寄托了生者对死者的深深的孝敬之情,一方面也有和“寿衣”一样的象征意义。

    饭含择吉

    旧时,沐浴更衣仪式后,还要举行饭含仪式。饭含是饭和含的合称,它以珠玉

    ◆董永故里雕像。董永卖身葬父,其孝心感动七仙女。

    米贝之类纳于死者口中。饭是用米贝填塞死者之口;含用珠玉贝等放入死者的口中。生者相信,死者口中含玉含米等入殓,到阴间不会挨饿受罪。人们虽然明白携带阳间之物到阴间是不可能的,但还是产生了许多丧事风俗,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

    按民间传统习俗,停柩一段时间之后,诸事准备就绪,就要选日子报丧。报丧不仅是一种形式上的礼仪,更是一种和亲属家人分担悲痛的做法。在报丧方式中也存在许多讲究,目的是为了驱除不祥。

    报丧,早在周代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是指丧家用发信号的方式向亲戚好友邻里报告死者的死讯以及丧期和葬期的行为,即使已经知道消息的亲友家,也要照例过去报丧。旧时汉族民间,报丧的形式有口头报丧和用讣文报丧之分。

    口头报丧

    口头报丧最为常用,即孝子亲自前往亲朋好友家中报丧。

    旧时广东地区,报丧的人必须来去急速,不进人家的大门,只能在门外高声地喊叫,报过丧之后,讨一口水漱口,驱除不详,然后就马上回去。也有的地方要等亲友们拿一铲子火灰撒在门外之后才可以进门报

    174

    ◆灵堂

    丧,据说这样做也是为了避邪。

    也有的地区在死了人的家中要拿白纸扎成旗帜立在门前作为报丧的信号。如东北一带,就用在门外悬挂纸条来报丧。纸条数是以死者年龄的不同来确定的,一岁一条,另外加上两条,表示天和地。他们用死者性别的不同来决定悬挂纸条的位置,死者是男性则悬挂在门的左面,死者是女性则悬挂在门的右面,人们一看到门口的纸条就知道这家死了人,死者的寿数,是男是女,一目了然。

    在江浙一带,报丧习俗是用伞来暗示的。报丧的人带着一把伞,把伞头朝上柄朝下,放在门外,表示凶信。主人要请报丧的人吃点心。然后,问清楚入殓的日期。最后,把报丧人用过的碗扔到门外,表示驱邪避祸。在浙江一些地方,死者的家属身穿孝服,准备好菜肴酒饭等在门外,烧一些银锭草鞋等,这叫做“送无常”。“无常”,就是民间传说的勾魂的鬼。说是“无常”吃了菜肴酒饭,拿了银锭花费,又有草鞋可穿,就不会来打扰死者了。

    广西一带旧俗,响三次火炮就表示报丧,这叫做“报丧炮”,然后派人告诉给亲友。

    还有的地方报丧俗规非常严格,丧家如果死的是男人,必须由房族侄子到亲戚家报丧,死的如果是女人,必须由儿子女儿给外婆家报丧。报丧的孝男孝女必须头上裹白布戴斗笠,手上拿一条白布巾,跪在娘家或外婆家人的面前哭报丧事,哭报完之后马上回家。当外婆家里派人来奔丧,走到村头的时候,孝男孝女必须跪在村边路口哭迎,哭着述说丧亲的悲痛,哭谢奔丧亲人的一路辛劳,并且给每人递上一条白布,叫做“孝布”。

    书面报丧

    书面报丧,即讣闻,又称讣告赴告,世家大族多用这种方式。讣闻是大折子,有白色淡烟色黄色的,折面仅有“讣”字,里面为正文,正文有固定格式及文辞,无标点符号。旧时多出于士大夫之手,措词比较考究。如旧时北京报丧用的讣闻,一般只写亡人生前的官衔品级,不写亡人的履历和生平事迹。比如“不孝某某等罪孽深

    ◆“报丧鸟”乌鸦

    重,不自殒灭,祸延显考,某大夫,其府君,痛于某年月日时终正寝,距生于某年月日时,享寿若干岁,不孝某某侍在侧,亲视含殓,遵礼成服,谨择于某年月日安葬,叩在乡学世寅戚谊衰此讣闻。某日接三,某日唪经。”最后要在讣告结尾写上“孤子某某泣血稽首”之类的文字。

    此外,民间还有一种“报丧信”的方式,即在外地的亲人如果收到一封“焦头信”(信封的一角被烧焦),就可以知道这是报丧信。

    入殓是整个丧葬仪式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代表着生人与死人隔离的一段过程,所以对于在生的亲人是非常重要的。同时,怎样入殓,代表着我们生人对祖先的景仰和想念,表达着希望着祖先灵魂能对后代子孙的关照与关怀的愿望。

    “入殓”,又叫“入棺”“进

    材”,也称“大殓”,意为将人的尸体移入

    大棺木。在这个过程中,蕴含着许多择吉习俗中和禁忌,目的是希望借超自然的力量,降福国免灾。上棺材的吉祥意义下民间认为棺材乃吉利之物,以为梦中五见棺材预示着鸿运来临,大吉大利。千入殓用的棺材,以木棺为主。棺材的

    年

    “棺”谐音“官”,“材”谐音“财”,取升官发财的吉祥之意。棺木外面一般有彩绘图案,图案一般为百寿图四季图二十四孝图。棺木前头正面绘云纹莲台,书写“某某之灵枢”,后头绘香鼎燃香,有的地方则画白菜。有的棺木前头正面还写有“福如东海”“音容宛在”等语句。

    棺木内涂以松香或用黄麦纸裱糊,取“黄金人柜”“遗泽子孙”之意。棺木内还要贴上用金银纸剪成的太阳月亮北斗图案。在棺底,晋中祁县一带铺以石灰五176色绸线五谷,再放上七枚铜钱七块生铁,铺上金箔纸剪成的钱状物七张,然后铺

    上褥子。晋南等地与此大同小异。但不管放什么物品,谷草都是少不了的,取的是“落地而生,坐草而归”之意。

    入殓择吉

    入殓时,要由死者的儿子抱尸入棺。

    河南开封一带忌有与死者生肖相冲相克者在场,唯恐受到凶厄的影响和冲犯。一般外人禁忌靠近棺材,尤其是盖棺材时,除了死者最亲近的亲属外,其他人都要退开,因为人们认为如果人的影子被关进棺材,此人的健康将会受到危害,其魂魄将有被一同封入棺材的可能。而且,还要把从前为防止死者转生时会变成哑巴而放在其口中的一枚铜钱取出,否则,死者会把家财带走。入殓前死者的双脚忌叉开,要用麻纰拴住,为的是防止死者游魂乱跑,闯入阳宅,危害活人;但到入殓时又禁忌裹住死者的双脚,否则死者到了阴间不能走路,成为鬼中的跛子。

    晋东南沁县一带,讲究把死者的头部用红布围上,屋外用毯子遮阳或打伞,浮山等地称“上不见天”。入棺时,死者的脚要先进,然后平放棺内。有的地方还要在男性死者的右手中放上鞭子,左手中放上馒头;在女性死者的双手中都放上馒头。鞭子称为“打狗鞭”,馒头称为“打狗干粮”。襄汾一带,死者绝气后要用白布束身,入殓后把白布取出,分给儿孙束腰,名为“留后代”。晋中祁县等地,死者头部要枕一种特制的凹型空心枕,上绘日月山川花卉图案,枕中实以线香五谷等。死者身上再铺七张银箔,最后从头到脚蒙红布七尺,此布须由已嫁女儿置备,俗称“铺儿盖女”。这些入殓的讲究,反映了人们既关心死者灵魂的归宿,更关心生者今生现世的幸福。

    此外,棺内还要放置一些生活用品和死者生前的心爱之物,但绝对禁止放人毛织物和毛皮制品,如毛毯毛毡皮褥子毛皮鞋之类。民间认为犯了这一忌讳,就会“着毛变畜,错胎转生”。除了再撒一些五谷纸钱外,五寨一带讲究在棺内放置一些驴蹄甲片和生铁片。生铁片最好是犁铧碎片,取的是“入土开路”之意。

    入殓完毕后,棺盖斜盖于棺身之上,仍留缝隙。待死者亲属最后检视后,在夜间或阴阳先生择定的时辰盖棺。有些地方伤心之余也总不忘求死后的灵魂多多保佑活着的人发财致富,在入殓后还要举行“扫富”之俗,将麸子撒在棺材头上,然后扫到簸箕中,倒入自家粮囤里。扫麸即是扫富,寓意先灵会保佑儿孙生活富裕。

    有些习俗,直到如今还被大家所传承。

    “出丧”即下葬,将丧礼推向最高潮,表示死者奔赴阴间,灵魂与亲友的永别,其中的种种择吉与禁忌,更多的是生者对死者的极大尊崇与重视的体现。

    把灵柩送到埋葬的地方下葬,叫出丧,又叫出殡,俗信“入土为安”,因此,下葬是整个丧葬习俗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许多民族对出丧都很慎重。

    出丧择日禁忌

    入殓之后,要择吉日葬埋。按照迷信的说法,人在刚死日,应选在柔日下葬;柔日死,应选在刚日下葬,刚日柔日要配合好才行,否则不吉。所谓月之奇耦(偶),是指单月双月而言。按照讲究,凡在奇月死的人,应在偶月下葬,偶月死者,应选在奇月下葬。奇月偶月也要配合好才行。否则不吉。若不能及时葬埋,可先柩起来。

    有些地区还有埋葬忌月的习俗。如河

    178

    ◆古代葬礼图

    南沁阳一带,忌月还与姓氏有关。据说,张王李赵四姓人,禁忌六月腊月动土埋葬。其余姓氏,三月九月禁忌动土埋葬。若在忌月有丧事的人,要排至三七五七殓葬,必避开忌月才行。如特殊情况需及时出殡者,也只能先用青砖柩之,不得入土葬埋。而台湾以及南方一些地区,俗忌七月出丧。因民间传说,七月为鬼月,阴间的鬼魂要在这一月到人世上来讨食。为避鬼煞,故忌此月内殡葬。

    旧时,浙江民间还广泛流传着忌“重丧”“三丧日”“冲克日”等习俗。“重丧”是指死者出生的年月日,与死者死时的时辰有干支重字,俗称“日不清”。遇上这类情况,要举行特殊的葬仪,往往是在三五更盖棺,抬至郊外。丧家不穿麻,不能哭,要等七日后,才呼号奔告亲朋,然后再补行丧礼;“三丧日”,即春辰日秋戌日夏未日冬丑日。假如在“三丧日”举行丧礼,俗信以为还会再有两个人死亡,造成三条人命的悲剧;“冲克日”,即殡葬的日期忌与死者及孝子的生年月日相同,俗以为如此则不吉祥。还有一些民族和地区不但忌日忌月,还忌时。如河南方城一带,父母双亡,讲究不大。如系单亡,则按农历说,不能择双日出殡,必在单日出殡。通常还要等到午后方可,否则,对活着的另一位老人不利。

    下葬仪式择吉

    出殡这一天,亲友邻里汇集丧家,祭送奠仪,以示哀悼。奠仪一般包括祭席馒首挽嶂纸扎。至亲送祭席,俗称“祭”,以肴撰为主,要插大小不等的纸花,其次则为馒首,即一种用碗扣出上笼蒸熟的面食。亲朋好友大多送挽联,以后衍化为一块布料。普通街坊则送四色纸礼,含蜡烛香锡箔纸四样,或仅纸一道。

    吊祭者公奠之后,死者的长子跪拜致礼,即身背棺木大头,在众人的协助下把棺木移出灵棚,俗称“出灵”。棺木抬出灵堂后,放到预先绑好的架子上,有豆腐架二龙杠独龙杠等数种形式。棺木抬起之前,死者的长子双膝跪倒,手捧烧纸钱的瓦盆,痛哭失声,然后把瓦盆在地上摔破,称为“摔丧子盆”。民间认为,这样死者可以把所有烧化的纸钱带到阴间去用。

    摔过“丧子盆”,便开始出殡了。送殡队伍至人多处或大路口,还要停灵路祭,鼓乐也要停下来演奏。古代一般由亲友邻里设祭,后来大多为丧家自己设祭,其意不过是显示丧事办得讲排场隆重罢了。当灵枢抬入墓地时要鸣炮,俗称为死者赴阴间壮胆。

    时辰一到,即刻下葬。灵柩在山上停放好之后还有很多有趣的风俗。在一些地方,孝媳妇要在灵前作揖拜礼,然后捧把黄土,在怀里包着,跑回家里把黄土撒到猪栏鸡笼和床

    ◆古代帝王陵墓

    下,据说这样就可以得到亡灵的保佑。要是媳妇多的,就要争取第一个吉祥,甚至有脱掉鞋子抄水路捷径回家的。撒完黄土之后,媳妇要急急忙忙地跑到厨房里吃几口饭菜,这叫做“进宝”,也是为了图个吉利。

    不同地区的丧葬习俗,蕴含着共同的内涵,即寄托对死者的哀悼和怀念。现代社会的丧葬礼仪已大为简化朴素和文明,人们在追悼逝者时,往往更重于精神的追思。

    死者最终咽气后,宾来客往,及至出殡下葬,哭声都充盈着整个丧葬礼的过程。所以,哭丧也就成了中国丧葬礼仪上的一大特色,贯穿在丧葬仪式的始终。哭丧表达了亲人对死者的思念,其中也蕴含有求吉心理。

    哭是表达悲痛感情的一种最直接的方

    式,哭泣不仅是对逝去亲人的真情流露,也

    大是出于丧葬礼俗的需要。有时哭得悲悲切

    中切,有时哭得声嘶力竭,有时是真情实意的

    国哭,有时是被逼无奈的哭,无论哪种都有独

    上特的内涵。

    下守灵长哭

    五发丧这天,从夜间十二点开始,至移

    千材封棺前,孝子(儿子)轮着守灵,孝女

    年

    180

    ◆阎王

    (闺女儿媳妇)灵前长哭。

    民间传说,这天晚上亡灵由鬼差领着到阎王殿受审,亡灵孤魂看到地狱设置的各种刑具和刑法,胆战心惊,十分惧怕,受审时多数答非所问,差错百出。故此,让孝子们昼夜守护在棺材两侧,民间俗称“守灵”。说是当亡魂看到守护在两旁的孝子们,胆子就大了,受审时可以少出差错。孝女轮番哭灵,直到封棺前,哭声不得停止或间断。

    相传,阎王没有闺女,对有闺女的鬼魂特别宽容,为在审亡灵的时候,只要听到阵阵伤心悲哀的哭声,便要问亡灵一声:“这是何人泣哭?”亡灵就马上回答:“是我闺女。”然后,阎王便说:“你比我强,死后还有许多闺女哭你,投胎转世去吧!”从而使亡灵免受刑法,顺利过关。

    出殡哭丧

    出殡时必须有丧家的全体后代尤其是男人们的“唱哭”,否则丧家就会被视为不孝。而且,哭时音量的大小也非常重要。如果谁家的死者在黄泉路上没有响彻天地的哭

    受罪。出殡的时候,女儿或媳妇要唱“出材经”,回来后唱“床祀经”。唱“亭子经”是为了让死者能够在阴间路上歇脚乘凉。当设灵台的时候,要唱“灵台经”。这种唱经的习俗大多由女性来主持,目的是为了让死者平安地到达阴间。

    无论哭丧的内容是什么,形

    式怎样,其本质都是亲人倾诉自己对死者思念之情的一种方式。

    声相伴,便会在方圆数十里被传为笑柄,他的子孙后代也要被人们视为大不孝。

    哭丧时“唱”出的歌叫哭丧歌,或者挽歌。从形式上说,挽歌的内容可以比较灵活,有些人是想到什么就哭什么,想到什么就唱什么,没有限制,为“散哭”。有些则是结合丧葬仪式来唱的,称为“经”。如病人死后,女儿或者媳妇就唱“买衣经”“着衣经”等。“着衣经”要在涨潮的时候唱,因为“涨”字有积攒家财的意思。如果在这个时候哭,他的家业就能够像潮水一样不断地高涨。哭的时候眼泪不可以掉到死者的身上,人们认为如果眼泪掉到死者身上,尸体就会变成僵尸,没有办法腐烂,也就不能轮回了。还有的说法是,阎罗王看到死者身上有泪痕,就会把他拒之门外,死者就只好在阴间之外受无边的苦。如果死者是女性,女儿还会给母亲唱“梳头歌”。而出殡的这一天清早,长房媳妇要唱“开大门”。因为民间认为,人死了就会被打入十八层地狱,不哭开大门的话,死者就会在阴间

    民间旧俗,极讲究寿终正寝,对于非正常死亡的人,人们认为都是“前世有罪”的因果报应。因此,对于非正常死亡者,丧葬礼俗中的禁忌也就尤其多。

    凶死夭折等死亡皆为非正常死亡。

    这些死亡是令人恐惧的死亡。对于非正常死

    大亡的人而言,入土也难以为安。汉族民间以中“不能入祖坟”来区别和惩罚非正常死亡的国人或者从事贱业的人。上凶死者丧葬下非正常五死亡,主要是

    千

    指“凶死”。

    年

    例如,被雷击死上吊死刀砍死枪打死滚坡死溺水死火烧死蛇咬死难产死等等。在民间的观念里,凡是“凶死”的人,其灵魂也是恶

    182

    的,他的尸体不能同本族人◆民间俗信三世因果报应

    的尸体埋在一起,往往另埋葬在一处,可见民间对凶死者的鬼魂是非常恐惧的。贵州的水族甚至禁忌把尸体运回家,不梳洗净身,就地给死者穿上白色衣服,以木匣装尸后抬到适当的地方停放待葬。也不举行任何葬礼,只择吉日进行“火化”之后,收其骨灰择地埋葬,但不能葬入集体坟地,以示区别。因为他们认为非正常死亡是因为恶鬼缠身而死,如果将尸体埋在地下,以后亡人的魂魄会出来害人,故必须将尸体烧掉,把缠身的恶鬼烧死之后方可埋葬。

    回族中也有禁止凶死之人死后进公墓的习俗,一般要在公墓以外的地方埋葬他们,以示与正常人的区别。鄂温克族达斡尔族被熊咬死的被抢打死的被雷击死的孕妇难产而死的都不得正式入葬,不能葬入家族公共坟地。

    壮族中对于那些凶死暴亡者,其丧事有特别的仪式,各地普遍设坛超度,或是举行“上刀山”“过火炼”的仪式,认为如此亡灵方可摆脱厄运,可以归入祖宗坟山。个别地区对凶死者采取俯身葬或侧身葬的方法,或是以缸或坛代替棺木,让死者屈蹲入内下葬。

    夭折者丧葬

    另一种非正常死亡是夭折,也就是人在未成年时死亡。东北一带,赫哲族鄂温克族中幼儿死后禁忌埋葬。赫哲人通常是用桦树皮裹住尸体挂在树上。鄂温克人通常是用一个白布口袋将尸体装上,扔到山坡向阳而草长得旺盛的地方。俗以为,小孩儿灵魂小,若埋到地下,恐出不来,以后就不会有孩子了。

    在湘北地区,如果是夭折,一般家人不会通知亲友来参加葬礼,只求邻人帮忙,草草入殓上山。在宁夏中卫平原的丧俗中,葬礼分为七日葬五日葬三日葬和当日葬等几种不同等级。其中,死者为二十岁以下未婚即未成年者,大都为当日葬和三日葬。至于婴儿夭折,根本不在葬礼之列,只是简单用草席一卷,扔在荒野了事。

    在山东民间,有一种“童丧”习俗。如果是五到七岁的幼童,在上半月夭折的,要葬在村宅的西南方向,下半月天折的,要葬在村宅的东南方向。葬时可用一木匣盛殓,尸体上要放置一根桑根和一块生铁,镇住幼童的灵魂,不让他回到家中;如果是十到十五岁的儿童,死后也只能用匣子盛殓,一般在地头埋葬,坟堆作椭圆形。而十五到二十岁的青少年,凡是没结过婚的死者,也都算作童丧,一般用棺材盛殓,葬在地头或祖坟后的不远处,堆一个小坟头,俗称“小丧”。童丧一律不许葬入祖坟,不举行任何丧葬礼仪,葬后也不举行祭祀。实际上,童

    ◆天葬台秃鹫

    丧者只能成为永无出头之日的孤魂野鬼。

    至于婴儿在母胎内死亡,或降生不久死亡的,都要将死婴丢弃在水中。民间以为,如不这样做,婴孩就会变成邪鬼来作祟,母亲也不能再怀孕了。所以,死婴尸体常常在水坑内或河水中发现,即是此迷信习俗影响的恶果。

    丧葬仪式后还要按时祭祖,这是人们为表达对死者的哀悼和思念之情而举行的一种纪念活动,目的除了不断给死者提供必需物品外,还在于求得祖先神灵的保佑,使活着的人生活得更好。

    祭祖,可以说是丧葬的一种延续。在传统中国,祭祖不仅是国家社会价值体制的中心,更是传统信仰的精髓,因此民间十分重视。我国民俗中,对已故的亲人都有固定的祭祀之日。到了这一天,人们都会供上祭品,磕头烧香,以表示自己的思念之情,祈求祖先保佑。

    忌日祭

    这是指在死者死亡这一天所举行的祭祀活动。这一天,死者的亲属和朋友聚在一起,或在家里或在祠堂或在墓地,给死者供上祭品,烧香磕头,诉说相思之情。

    184

    ◆太庙是明清皇帝祭祖的宗庙

    祭扫人员中,一般孕妇是不能参加的,否则,死者的亡灵恐怕会“扑”着胎儿,使孕妇难产。不仅如此,民间许多地区的风俗中,甚至一般妇女都不准上坟祭扫。这种禁忌看起来似乎是为了避免死者的亡灵“扑”着孕妇腹中的胎儿,其实它反映的是古代中国子孙观念,因为女人上坟,意味着家中无男子,死者无后代子孙。古时,禁忌刑徒参加祭扫,因为那时人们认为墓室是先人的阴宅,灵魂凭依所在,受过刑的人去祭墓,会有损祖先之德。

    另外,祭祀时还忌遇上佛僧道士。如果不巧遇上佛僧道士,俗以为一定要供斋饭与之饮食。只有这样,才会减轻死者的罪孽,便于死者的亡灵早日超度,使其升入天堂。否则,对亡灵不利,将使亡灵入地狱受苦受累。

    节日祭

    春节祭。除夕之夜,民间有举家团聚,设堂供斋,点香烧烛,恭请祖宗或已故的亲人回家过年的习俗。祭奠活动时,堂屋中挂上祖宗或已故亲人的遗像,摆放牌位,将点燃的香插人香炉,表明祖宗或亲人已回家了。为体现尊重,祭祖的牌位要坐北朝南。

    上元节祭。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上元节,也叫“元宵节”。按民间习俗,这一天家家户户,必簸米粉为丸,称为“元宵丸”,“丸”与“圆”谐音,取合家团圆之义。元宵丸做好,先供祖宗神,然后焚香磕头,祈福保佑,合家环绕食之。因此上元节是祭祀鬼魂的重要节日。

    孝九节祭。正月二十九日,俗称“孝九节”,乃正月最末的一天。家人煮糖粥,中杂以红枣花生桂圆芝麻等东西,谓之“孝九粥”。清早未食“孝九粥”之先,必先供奉祖宗,女子出嫁必于是日送“孝九粥”归宁孝敬父母。

    中元节祭。七月十七日为中元节,民间俗称“鬼节”。这一天专为祭祖,各家各户皆备丰厚祭品,鸭与“大米时”(米时就是粉丸,又叫孝子丸)为必需品。中元日必烧纸衣,俗谓“烧纸衣节”,出嫁女子必于是日送“纱箱”,献祭于已故父母。祭祀时由户长高呼某某祖宗名号,然后各子孙焚烧纸衣纸钱。其次序必从高祖曾祖以至祖考。

    清明冬至祭。清明冬至是民间祭奠亡者和骨灰落葬的重要时节。在这两个节气里,人们携幼扶老全家出动,有的踏青扫墓,拔草除尘清洁墓地;有的到殡仪馆或陵园的骨灰寄存室,看望已故亲人,寄托哀思。民间有清明冬至前后三天落葬祭扫为宜的说法,因此,丧家要将骨灰落葬地(包括墓葬壁葬海葬树葬塔葬和草坪葬等),基本上是在这一段时间里。

    祭祖仪式在我国流传至今多有变迁,但敬祖灵寄哀思之心是一致的,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在祭祖活动中,许多行为和禁约体现了人们报恩孝顺的思想和邀宠祈福的愿望。

    中国自古以农业为本。旧时,农业生产力低下,主要是“靠天吃饭”,因此,农民主要依据二十四节气来指导农事活动,农事中的节气择吉,既反映了传统农业的历史风貌,又是广大农民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安居乐业的生动体现。

    节气是我国的太阳历,是我国古代科学史上的一大辉煌成就。我国古代人民对天象长期观察,反复探索,通过对太阳位置的规律的测量,把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又与物候和十二个月对应,划分出二十四节气。它与农林牧副渔五业及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尤其是旧时的农业生产,更要做到不“误”农时,才能五谷丰登,保证人们安居乐业。

    春播下种的吉俗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在农民的观念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在春季,各地农村有许多传统的择吉习俗,多以

    188

    ◆清代民间春符“春牛图”

    迎春劝耕祈求一年农业丰收为主题。

    立春前一日有“迎春”之举。在迎春活动中,农民或牵牛或驱牛而行,象征督促春牛努力耕种,预示丰收。

    “清明下种,谷雨栽秧”,“过了清明节,庄稼不能歇”。清明谷雨,是春播下种的重要时节。围绕播种这一农事活动,各地有不少择吉习俗。如下稻种要选好时候,一般选在天大亮时进行,民间以为这时候种子容易固定,出的秧苗整齐均匀。播种任务一般由经验丰富的老农承担。播种这天要吃豆芽菜粉丝发糕和鸡蛋等食品,这种吉俗寄寓着农民希望种子落地有根有芽芽壮根发的愿望。有的地方挑种出门,要讲“一担出,万担进”的吉利话。有的地方播种后,在秧田四周插上柳条桃枝,认为桃能驱邪,柳催发芽。

    立夏插秧的吉俗

    立夏前后,既要插秧,又要收麦,是农家大忙的季节。农谚道:“立夏小满家家忙,男女下田去插秧”,“立夏十八朝,家家把麦挑”。汉族民间广植水稻的地区,过去十分重视开秧门和关秧门。

    插秧的第一天,叫“开秧门”。每年开秧门时,家家必备荤腥酒菜纸钱香烛,在田边祭烧,并燃放鞭炮,祈求田公田婆消灾,保佑丰收。

    开秧门这天,第一个下田插秧的人,必是插秧能手,俗称“上行手”。最后一位下田插秧的也是同行中的能手。插秧要抢时间,抢季节,有两位插秧能手一前一后追赶,大伙儿的插秧速度就更快了。插秧时节,人人在为插秧忙碌之时,也有一些祈福习俗。如在浙江,不少地方插秧时讲究讨“彩头”,义乌一带要吃笋,以示今后稻禾像笋一样快长;永康一带吃粽子和年糕,以示粒粒种,年年高;嘉兴一带吃鲞头(即鱼头),以示种田有“想头”。

    过去开秧门时还有多种禁忌,当然目的也是避凶求吉,保佑丰收。如插第一行田时忌开口,认为开了口以后要伤筋,而且讲究扎秧把秧合拢忌留缺口,也谓之“秧门”,若扎秧把无秧门,则被认为不吉利。开化县农村在开始拔秧时,要先左脚下田,把两三株秧苗,以其根须擦洗手指,否则会发“秧风”,或手指屈伸不灵,或要发痒。湖州农村开秧门那天,挑第一担秧苗下大田前,必先喊一声“老田公!有请保佑。”长兴一带开秧门插的第一株秧,必先倒插,接着拔起,再顺插,俗谓这样可以避免秧痂病。

    插秧结束那天,叫“关秧门”。那天如天晴,要在太阳落山前收工,如插不完,要及时请亲友帮忙。要是天黑还未完工,则被视为不吉利。这天晚上,农家通常要摆上一桌酒菜,搞劳帮忙的亲友,俗称“秧门酒”。

    当然,农事中这些择吉和禁忌,有些带有浓厚的迷信气息,但也提醒人们要在这些关键的时期保有良好的劳动态度和精神。生产力的提高的科技知识的普及,必将引导农民有选择性地继承和发扬这些传统习俗,积极而科学地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