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奥匈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并没有表现出它应当拥有的实力,有各方面的复杂因素。实际上这个帝国拥有的领土面积在欧洲仅次于俄国,比德意志第二帝国要大,5200万的庞大人口数量也仅仅少于俄国和德意志第二帝国。论工业水平,奥匈帝国每年的煤产量为5800万吨,钢铁产量为270万吨,这些与法国相当。但石油产量为257万吨,是欧洲最大的产油国,而且冶金和机械工业能力无论是产量还是制造水平都要超过法国,仅次于德国和英国,远远要高于沙皇俄国。
奥匈帝国陆军的装备水平在欧洲也仅次于德国,拥有世界上装备最精良的炮兵部队,而且从来也不缺少军事人才。在普奥战争失败后,奥地利人很快吸取了普鲁人的经验,建立起了自己的总参谋部和国内的战争动员体系。
奥匈陆军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复杂的民族成份,并由此而导致复杂且有些混乱的军队指挥体系。
作为二元君主国旗下的奥匈陆军正规军本身就由三部分组成:帝国国防军,皇家和王家地方防卫军,王家匈牙利地方防卫军。根据帝国法律,除了帝国国防军,构成帝国陆军最主要部分的两支地方防卫军却不可在帝国境内随意调动。这是个大问题,实际上帝国陆军部能够直接指挥的大概只有不到三十万人的帝国国防军,如果想动用地方防卫军,必须得到奥地利或是匈牙利地方议会的授权。
另一个主要的问题是来自帝国国内二十多个民族的士兵在帝国国防军内被简单划分为60多个奥地利步兵团和40个匈牙利步兵团,奥地利步兵团使用德语指挥,而匈牙利步兵团则使用马扎尔语,却不管这些部队的民族结构。这在平时是没有问题的,士兵们都经过长期严格的训练,不会因语言问题而引起指挥不灵。但到了战时,大量新新征召入伍的农民可不是谁都能听懂指挥官所说的话。德语还好些,复杂拗口的马扎尔语连李海顿都感到头疼,更不用说那些使用罗马尼亚语、克罗地亚语、斯洛文尼亚语、捷克语和波兰语的农民了。在奥地利步兵团也存在这样的问题,那些来自波西米亚、波兰和意大利语区农民也听不懂指挥官说的是什么,这就造成了整个指挥系统的崩溃。
这种现象在地方防卫军中要好许多,那些来自本乡本土的下级军官对士兵们所使用的语言要熟悉得多,这就是在欧战时期战场上,作为主力的帝国国防军的表现甚至远不如地方防卫军的主要原因。
造成这种现象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政治上的,高层担心操着同一种民族语言的部队更容易发生暴乱,而且议会中占有绝对话语权的德意志和马扎尔贵族们也不愿意让其他民族来分享他们手中的权力。
另一个问题是陆军的编制。
帝国陆军最大的战术单位编制是团级,这在早期是够用的。但随着迅速的工业化发展,团级指挥单位已经不能承担单一的战术性作战任务。在一场大的战役中,交战双方投入的兵力规模都以数十万甚至上百万计算,只有2600人的步兵团编制就已经根本不能承担单一的战术任务。
战术基本单位的编制在这个工业化时代最少应该是师级,甚至可能应当是军级编制。
而且奥匈帝国陆军的四单位编制也过于臃肿,日本人的二-四制师团间位虽然也有点过于庞大,但奥匈陆军的编制比日本人还差劲。实际上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里已经为基本战术编制作了很好的解释:在未来的战争中,一个基本的战术单位要承担两个方向的任务,即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一支预备单位要随时准备投入到主要目标的战斗之中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