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荀贞说“萧规曹随”,便真的“萧规曹随”了,在送走张超后,不但在人事上没有什么变动,在政事上也没有什么大的动作,只是叫戏志才、荀攸、程嘉、姚昇等人也参与到了郡事中去,凡事皆与之商议,不过到最后做决定时,大多还是依按张超在时的旧例办理了。
臧洪、袁绥皆为广陵俊才,他们两家在广陵郡中又都是冠族右姓,荀贞既然暂时在人事、政事上都没有什么大的变动,那么在臧、袁的协助下,广陵郡的政务诸事自然就进行得四平八稳,甚至在一些偏远的地方,当地的吏员、百姓竟似是恍若不知郡守已换。
如上文之所述,荀贞现在的心思没有在广陵郡的政事上,只要政事能够平稳进行,就眼下看来,他认为就够了,两分精力在政事上,其余八分精力,荀贞将之投到了熟悉地方情况上。
对在广陵的施政,荀贞是有一整套计划的。
首先,不做大的改变,以安定郡中人心。
其次,尽快地了解情况,这个“了解情况”包括很多方面,比如对郡中大姓豪强的了解,比如对郡中名士才俊的了解,比如对郡中山河地理的了解,比如对郡中人口户数的了解,比如对郡中农业商业能力的了解,比如对郡中军事粮储的了解,等等等等。
在了解了这些各方面的情况后,就是最重要的一步了:视情况扩充义从兵力,同时结交盟友,——这个“盟友”既指徐州内部的郡县长吏,也指徐州外部、邻近广陵的诸郡县之长吏,结交盟友也好,扩充兵力也罢,这两件事当然都是在为即将到来的讨董做重要的准备了。
不过,在着手了解熟悉地方情况之前,却还有一件事需要去办。
那便是需得遣使前去州治的所在地东海郡郯县,去那里拜谒陶谦。
於理来说,荀贞是新到上任的郡国长吏,不能不派人去陶谦那里打个照面;於情来说,荀贞还没到任,就在路上杀了一个陶谦的人。无论情、理,这个使者都是得派的。
荀贞选了荀攸、姚昇二人来当这个使者。
荀攸是荀贞的子侄,分量足够,不但足能代表荀贞,而且也可由此表现出荀贞对陶谦的尊重。
姚昇和陶谦是“州里人”,他两人俱家在扬州,陶谦是丹阳郡人,姚昇是吴郡人,丹阳和吴郡并且是相邻之二郡,陶谦固然是州郡名人,姚昇的名气不如他,可姚昇家在吴郡却是一个大族,家世冠族,为郡大姓,姚家的一些长辈,陶谦要么认识,要么至少也是听说过的,有了这么层关系在,以荀贞以为,应是有利於缓和之前那件“杀州吏”之事所带来的不良后果。
“荀贞入广陵郡没多远,人还没到郡府就杀了一个催粮州吏”的事情,陶谦已经知道了。
笮融也将“刘备、关羽等人送州吏首级至下邳”一事传报给了陶谦。
老实说,陶谦很恼火。
去年十月到任以来,陶谦以朝旨为倚、以丹阳兵和泰山兵为刃,以州外的黄巾和州内的盗贼为挟,软硬兼施,或礼或兵,到现在为止,总算是在和徐州本地士人的斗争中占住了上风,同时,徐州境内五郡,他本来也算是已经掌控住了四个郡,即琅琊、东海、下邳和广陵,只剩下了彭城相薛礼这一个“刺头儿”,万事都和他顶着干,不肯服从他的调度,他原本就一直在盘算该怎么收拾薛礼,以使自己能够从此真正地控握全州,即便不能将“徐州刺史”这个头衔换成“徐州牧”,至少在实权上他能成为当之无愧的本州州牧,可便在这个时候,“好说话”的张超离任,来了个一入郡就给他“下马威”的荀贞,试问之,陶谦怎能不恼火?
手里掌握的四个郡一下变成了三个,原本已被孤立的彭城相薛礼,说不定会因此而多出一个盟友,此消彼长,这“控握全州”的大计将可能会遇到挫折。
可是,虽然对此很恼火,但对荀贞,陶谦自觉却很难办。
荀贞和薛礼不同。
薛礼的出身虽也不错,可无论是出身、名望、能力,抑或是实力、后/台,都是不能和荀贞比的。
论出身,荀贞出自颍阴荀氏,天下知名的名门士族。
论名望,因为逼死张角、击退黑山、诛灭邺赵以及阳翟张家等事,荀贞虽年纪轻轻,却早已是名闻海内,名声很大。
论能力,荀贞虽是出自士族,却是以军功发迹,陶谦虽有击败徐州黄巾的战功,可与荀贞以前的那些战功比起来,却还是稍有不及的,——荀贞自从军以来,先后跟着皇甫嵩平定了颍川、汝南、东郡、冀州诸地,在赵国、魏郡任上,又先后击退黑山、收降於毒等等,并且,黄巾的领袖大贤良师张角也是被荀贞的部将辛瑷给逼死的,这等战功,何止赫赫,反观陶谦,除了击退、还不如击灭徐州黄巾之外,几乎无有战功可表,尽管他之前有先后跟着皇甫嵩、张温经历过讨伐凉州叛军的数次战斗,可那些时候,他都不是以方面之将的身份,而仅仅是以“参军事”,也即是类同谋士的身份参与的,和荀贞是没有可比性的。
论实力,陶谦已打听清楚,荀贞此次入广陵上任,随行带了足足四千步骑义从,而且这四千步骑不是寻常的兵卒,大多是跟着荀贞南征北战、打过硬仗的,其战力不言而喻。
别的不说,只这能征善战的四千步骑,彭城相薛礼就没法儿和荀贞比,而就陶谦来说,他麾下虽有丹阳兵、泰山兵和州兵,可却要想以此来压制住荀贞,他却也是没有把握的。
论后/台,荀贞后边有袁绍、曹操诸人,汝南袁氏这个后/台太硬了,曹家也是枝大叶茂。
莫说薛礼不能和荀贞比后/台,便是陶谦,恐怕也是比不过的。
结合各个方面,荀贞有出身、有盛名、有能力、有军功,要人有人、要兵有兵,所以说,陶谦虽然对他杀州吏之事很感到恼火,但实事求是地说,一时间还真是没有办法收拾他。
可不收拾荀贞,陶谦在本州的声望又必将会受到损失。
徐州这个地方,和豫州、冀州等地比起来,有个特点,那就是本地的士人尤其“排外”,在“排外”的程度上比豫州、冀州,包括青州、兖州等地都要重,这是出於两个方面的缘故:一个是徐州临海,离中原腹地较远,对外的交流也就稍少,交流一少,“开放”的程度就浅,就会较为排外;再一个则是由徐州本地的民风所致,徐州之地,民风剽悍,这民风一剽悍,对外州所来之长吏,本州人难免就会有点不服气,不服管束。
两个方面的原因结合在一起,就导致了徐州人“排外”的程度比豫、冀等州都要重。
陶谦到任以来,大多数的时候都是在用强势的手段来压制本地的士人。
以“强势”这种手段来压制地方,固然可以保证权力,可也会使人不服。
不服他的本地士人一直都有,而且为数不少,比如即使被他关入狱中也不肯接受他的征辟、出仕州府的本州名士张昭,等等等等。
本地的士人是这样,诸郡国的长吏其实也是这样。
明面上看,现在旗帜鲜明反对陶谦的只有彭城相薛礼,那么其余几个郡国,比如东海、琅琊的郡守是不是就是真心实意地支持陶谦?并不见得。能做到郡守国相这个位置的,没几个软弱之人,怎么都说二千石的大吏,要单论品秩,他们比陶谦这个六百石的刺史可都要高得多,怎么会没有几分脾气,心甘情愿地听从陶谦的调度?之所以听从者,不得已也,只是因为不得不依赖他来安定徐州的局面,抵御青州、兖州的黄巾,如此而已。
再从郡国长吏说回到本地士人的身上,如张昭等人,虽然坚决不肯接受他的征辟,不肯配合他的施政,可却也没有人出来公开地抨击、反对他,所因者,亦是和东海、琅琊等郡国的长吏一样,也是不得不依赖他来抵御州外的黄巾,所以,尽管不满、不服,却也都默认了他在徐州的强权地位。
换而言之,也就是说,徐州地界上不服他陶谦的人其实很多,并不是只有一个彭城相薛礼,之所以这些不服他的人没有出来公开地反对他,更没有跑去和薛礼搅到一块儿,只是因为他的能力比薛礼强,而这些人需要他的能力,以此来安定州郡。
可现在倒好,来了个荀贞,要是荀贞和薛礼一样,都只是中人之才,也就罢了,偏偏荀贞各方面的实力还都很强,和他陶谦不相上下,甚至...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