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韦福嗣稍作沉吟,考虑到保全齐王就是保全自身利益,齐王无论如何不能败在东征战场上,所以不得不耐心解释了一番。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十几万中土大军杀过辽水,灭亡不了高句丽。从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先帝东征高句丽开始,到现在中土事实上已经三次攻打高句丽了。第一次由汉王杨谅为统帅,高颎、王世积和周罗喉辅佐,三十万大军水陆并进,结果战船倾覆于海上,死伤惨重,无功而返。第二次由圣主为统帅,宇文述、于仲文、来护儿等一大帮卫府统帅辅佐,号称百万大军东征,水陆并进,结果萨水大败,将近二十万将士死伤殆尽,大败而回。第三次还是由圣主为统帅,宇文述、杨义臣等辅佐,二十多万大军水陆并进,结果受阻于辽东城下,打了两个多月死伤数万将士,眼看就要攻克了,结果杨玄感在国内发动了东都兵变,远征军不得不撤,功亏一篑。
由此证明,此次圣主的第三次东征,也就是中土第四次攻打高句丽,如果只有十几万军队,再加上前所未有的恶劣的国内外大环境的掣肘,根本就不可能灭亡高句丽,哪怕高句丽已经伤痕累累,奄奄一息,但它全民皆兵,还有源源不断的将士,还有坚忍不屈的意志,而更重要的是,它还有靺鞨族这个远东盟友,还有新罗和百济这两个小兄弟。唇亡齿寒,高句丽灭亡了,远东霸主灰飞烟灭了,远东诸族是否还有未来?还有希望?面对中土这等庞然大物的入侵,远东诸族固然无还手之力,但在高句丽拼死抵抗之际,兔死狐悲,这些蛮夷小族或许就会暗中出手相助,行险一搏。
“中枢之所以迟迟不能做出第三次东征之决策,原因虽然非常复杂,但其中最关键的还是军队数量严重不足,如果从各地鹰扬府抽调,关陇、山东和江左等地的镇戍力量必然会进一步削弱,必然会影响到地方戡乱,一旦国内叛乱掀起大潮,国内形势急骤恶化,南北大运河因此断绝,后果就严重了,到那时不要说东征无法继续,西疆和北疆的镇戍安全亦会受到影响,甚至南北大战我们都有可能输掉。”韦福嗣叹道,“圣主和中枢之所以向安东妥协,李平原之所以东山再起,白发贼的阴谋诡计之所以得逞,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安东有十万大军,而这十万大军不但可以影响乃至决定第三次东征的成败,也直接关乎到了南北大战的胜负。”
齐王惊讶了,“安东有十万大军?你当真相信安东有十万大军?”
“当然。”韦福嗣毫不犹豫地说道,“某的确不相信白发贼,但某不能不相信裴世矩。”
齐王哑口无言,稍迟,他疑惑不解地问道,“安东哪来的十万大军?”
“之前安东的确没有十万大军。”李善衡看了他一眼,无奈叹道,“只是当飞狐叛军出关之后,安东就有十万大军了。”
齐王再次失语。他明白李善衡的意思,本来他有个非常好的机会,可以以戡乱剿贼之名,把飞狐叛军收为己有,甚至李风云出塞之际,就已经把这个机会拱手相送了,其后飞狐那边也翘首以待,但若想抓住这个机会,他就要付出与圣主公开对抗乃至决裂之代价,而他不想激怒圣主,更不想与圣主正面对抗以致父子反目、血脉相残。
但他并不后悔,每个人都有底线,他的底线就是不能背叛父皇。之前杨玄感兵变的时候他虽然也有些蠢蠢欲动,但最终还是成功扼杀了心中的“恶魔”,而对于李风云所献的北上发展大计,他也始终抱着戒备和怀疑,毕竟汉王杨谅就是个血淋淋的例子,或许汉王杨谅本身并不想争夺皇统,不想与哥哥手足相残,无奈身边的阴谋家太多,陷阱诡计不计其数,最后身不由己走上了不归路。
现在回头看看,齐王觉得自己的选择很正确,底线就是不能逾越,必须忠诚于中土,忠诚于圣主,而自己因此得到了丰厚回报,父皇“奖赏”自己一个内史令,成为中枢最核心成员之一,由此可见父皇即便还没有原谅自己在政治理念上与其背道而驰,但最起码已经开始认可自己才能和承认自己的成绩,这是个好的开始,接下来只要自己不辜负父皇的期待,未来还是大有可为。
齐王端正了心态,平静说道,“在孤看来,安东这十万大军,终究还是圣主的囊中之物。”
韦福嗣面无表情,眼里却掠过一丝鄙夷。
李善衡接着叹了口气,“白发贼以十万大军远征高句丽,其目标不言而喻,就是以灭亡高句丽来壮大自己,所以即便东征战场是个陷阱,他也会义无反顾地跳进去,只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谁才是东征战场上的黄雀,那就不得而知了。”
齐王轻蔑笑道,“难道在你看来,白发贼才是那只黄雀?”
李善衡犹豫了一下,终究没有忍住,毫不客气地答道,“怕就怕白发贼不是一只黄雀,而是一头冲进战场的洪荒猛兽。”
齐王嗤之以鼻,“洪荒猛兽又如何?难道他还能一口吞下高句丽?”
李善衡看了齐王一眼,神情凝重,十分严肃地说道,“如果他一口吞下了高句丽呢?”
齐王本想驳斥,却看到韦福嗣同样是郑重表情,立即意识到自己可能把事情想简单了,于是问道,“你为何有这种推断?”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