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革命军占了地盘,成立军政府管理机构,按照杨浩之前发表的方案建制公务员体系,可谓千头万绪,事务繁杂的令人麻爪。! ..
好在杨浩如今手底下已经有了不少得用的人,除却他亲自担任革命军总司令、华兴会会长以外,政务方面便由严复等人出面顶起大梁。以严复为临时政务总长兼教育总长,李经方为外交总长,詹天佑为交通总长,徐建寅为工业总长……等等一系列的任用。
其中不少人都没有明面上宣布与满清决裂,也不拒绝安排下来的差事。比如说詹天佑,就一声不吭的埋头忙活修建胶济铁路和京津铁路的规划,领着一大帮中外工程师到处测绘施工。
有本世界拿过来现成的文本资料,各大机构具体招募什么样的人,各自的职权责任一目了然,考核办法都清清楚楚。只要监督机构执行有力,不怕他们尸位素餐。
当然了,如今他们只有一个省外加一府的地盘,且大半地区还在逐步蚕食推进之中。想要完成杨浩需要的那种全盘改造,没一年半载别想推进到乡下。
杨浩有心作出个样板工程来让全国各督抚看,到底谁好谁坏,能否实现他宣传的那种文明进步繁荣昌盛,须得让人眼见为实。再者,他也需要弄出一片稳固的根据地来,这就得扎扎实实的把工作做到细处,确保万无一失。
基本上,他的目标形态就是本世界我党起家时的苏区,或者后来的延安那种程度。
具体来说。要确保革命政府发出的政令。可以传达到下边每一级管理机构。每一个村子的人耳朵里,从而打破千百年来宗族士绅力量把控乡村秩序的僵局。
在本世界,当年是经过每个村的土改才取得成功。杨浩却有了更多的便利条件,他先从根子上下手破局,具体手段就是先解决交通和信息传递,让下层民众有机会有条件听得到,走的出来。
革命军割据以来,就一直不停的从核心往四周拓展公路。架设有线广播,把邮局开到每个乡镇,电话随之也通过去。
此时的天津,杨浩整出来的动静更大!从海边码头开始,沿着唐胥铁路的末端同时开工分别通往北京以及逆向山海关的铁路复线。另外并行一条高等级公路,并大力疏通海河、运河,几乎把周边各浮现的空闲劳动力都给盘活了。
兵工厂这边因为是第一批重点企业,公路首先开建,进展更快的则是数不清的电线杆子,把电力、电报、广播从美租界一直向四周扩散。短短时间内就延伸到县城。然后继续向北京方向推进。
在徐建寅的盛情邀请下,杨浩对兵工厂内外发表一番热情洋溢的讲话。出来之后继续顺公路行进到天津城。
他这一路并不掩饰行藏,那特征鲜明的车队所到之处,无论维持秩序的士兵还是有点见识的平民,无不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恭敬。这让布置在各处的大量清廷眼线暗叹恨得咬牙切齿,却不敢丝毫妄动,只能把实情不断的上报给京城。
眼下的清政府内部,已经看够了一帮眼高手低清流和维新派耍猴儿的慈禧太后,果断下手事实上接管了政务。从主动接洽列强公使秘密谈判开始,她始终牢牢的掌控大权,并用一堆铁杆后党和守旧派官员上台办事。
不过她仍旧呆在颐和园没挪窝,各大臣基本都要每天跑去汇报工作,聆听圣训。等天津那边的消息传来,确定杨浩与英国人彻底决裂,并有向京城推进的企图,她终于按捺不住,果断移驾皇宫,再次垂帘听政。
这一天,皇宫内“叫大起儿”,也就是大朝会。京城之中四品以上官员都要到乾清宫听诏,等皇帝接见并奏事,只不过这次的话事人干脆换成了西太后。
外头革命军闹得人心惶惶,京城之中的官员不管是哪一派的,凡是忠于大清的,无不感到芒刺在背,什么帝党后党的也顾不上撕扯,心思都用到怎么对付杨浩身上了。
数以百计的满汉文武大臣把九卿朝房挤得满满当当,殿里殿外的人头攒动,全都塌腰含胸耷拉着肩膀,两眼望着脚面儿,大气儿都不敢喘一声。这等紧要关头,谁也不知道再次把帘子挂起来的老佛爷会怎么整。万一一个表现不好腻歪了她,可没好下场。
光绪皇帝依旧坐在御座上,整个人瘦的一把骨头,腮帮子上浮现出及其不健康的红晕,两只眼睛唰唰放亮儿。在场的高官们多半是学富五车,打眼一看就知道皇帝最近熬的厉害,只怕已经伤了元气。
面对一声不吭的大臣们,光绪强打精神问:“杨逆与英国开战,朝廷该怎么办,都拿个法子出来。”
刚毅对杨浩恨之入骨,大喇喇的道:“咱们不用管,随便他们狗咬狗,打个稀里哗啦才好!得了这空儿,让各省督抚加紧练兵,我就不信有了几十万新军,还平不了他区区叛逆。”
光绪心里大概觉得这厮就是个白痴,眼皮都没眨一下,继续淡漠的望着众人。
李鸿藻之前丢了不小的面子,又因为主动联络列强引狼入室的事儿弄得灰头土脸,如今说话格外小心,捋着胡子道:“洋夷毕竟要占我国土,倘若与其过从太甚,只怕对天下臣民不好交代。以臣之见,不若传谕各国务必确保不使战火涂炭国境。让他们去海上打去。”
清流们显然还有点羞耻感,这话引来不少人的附和,不过动静都弱弱的,没那么理直气壮。
刚毅却看不惯这些家伙,冷哼道:“洋人要那么好说话,何至于弄成今天这样?让他们离开远点儿。他们也得肯呐?”
李鸿藻心中大骂:“当真蠢货!这种事情做好表面功夫是紧要的。洋人是不是照办根本不重要。关键是你把话说在明处,让天下人都看到咱们的态度!”
摇摇头,老家伙不吭声。
光绪帝脑袋一转盯上装憨的鬼子六恭亲王:“恭王办理洋务军机,对此有何见解?”
恭亲王奕欣本不打算出头,现在只好含糊不清的应付:“朝廷总是要自强为本,洋人贪婪无度,一旦发觉难以剿杀杨逆,难说其会不会狼狈为奸。不可不防啊!”
光绪帝点点头:“还算是句明白话儿。既如此,朝廷变法革新之举便不可遽停,须得加紧推进,方能阻止杨逆蛊惑人心,坏了纲常伦理,动摇根本呐。”
他又去看荣禄:“新军编练近况如何?”
荣禄闷声道:“回皇上,武卫军正在整编,但若想募集齐了十万兵马,须得数千万两银子,眼下户部筹饷不足啊!”
光绪帝咬牙:“那就借!跟洋人签了那么多的条约。许了他们诸多便宜,该给的款子也要尽快催促才行。没了朝廷正朔。他们能指望那些叛逆守约不成?”
大臣们不说话,拿眼角去撇珠帘后面影影绰绰的正主儿。
签条约许好处的最终决策者,是那位老佛爷,皇帝说话不好使。
慈禧太后心里头腻歪着呢。当初她同意跟洋人谈判,本心是指望洋鬼子一举扫平了杨浩。到时候拿回来最为紧要的一省一府,光是抄家也能把割让出去的代价都找补回来。
结果没想到洋人那么不顶用,一上来就给打烂了舰队,英国人想要调兵报复,起码要一个月以后了。可照杨浩那推进速度,谁知道他一个月是不是能把路修到北京城下?到时候人心惶惶,大清朝廷弄不好又得“巡狩”跑路。
慈禧太后不说话,自然有人为她代言。
孙毓汶站出来道:“皇上说来容易,...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