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此后的一段时间里,东线德军随即开始了紧张的调动转移。大量人员、马匹和辎重被装上列车,而后在蒸汽机的隆隆嘶鸣中奔向华沙南翼。德国在战前投入了巨大人力物力而修建起来的密集铁路网,对战争中的兵员调度发挥了无与伦比的巨大作用;见德国人以难以置信的速度将部队从一个地区调往另一个地区,中途丝毫没有混乱的景象,赫岑道夫在惊叹之余,也对他北面的那个中欧帝国产生了发自内心的折服和钦羡之情。
不过,这毕竟是一支超过30万大军的大范围调动,所需要运输的物资极多;即便是以德国的铁路线,也需要大概一周时间才能勉强完成。而俄军也正如赫岑道夫手中所获得的情报显示的那样,在波兰地区进行着紧张的调度。上百万军队开始滚滚聚集,俄国的人数优势终于在动员的第二个月后开始展现;单看纸面阵容的话,倒真还是一股令人惊悚不已的力量。双方都在为即将到来的大战积聚实力,准备在第二阶段的战斗中,给对方来一个彻底的了断。
陆地战事悄然酝酿,海上斗争却是掀起了一轮新的波澜。
6月28日,德国海军部宣布英国周边海域为交战区,德国潜艇将有权在不发出任何警告的情况下,在这片海域击沉英法两国的货运商船。首批40余艘潜艇随即驶入北海,将东大西洋变作自己的狩猎场。
与历史上不同的是,自从1895年起,清英便投入了不菲的经费,在自己的宁哈根造船厂进行潜艇的初期研发和技术积累。而由于他和提尔皮茨之间的特殊关系。这些凝聚了设计师智慧结晶的成果,并没有像美国霍兰潜艇那样无人问津、屡遭鄙视,而是得到了来自海军部的不菲订单支援。在这“上帝最初的一击”的驱动之下,德国潜艇从一开始就进入到了一个良性循环的稳定发展状态:海军部满意于潜艇的性能而批量采购,而设计院则将丰厚的资金收益投入研发,在技术上继续推陈出新,研制出更胜从前的新一代作品。
截止到1913年大战爆发之时。德国已经拥有了这个世界上规模最庞大的水下力量。超过150艘各型潜艇在提尔皮茨的海军中服役,除去担任训练任务的早期小型潜艇之外,也有130余艘战斗潜艇可随时出击大洋。而在技术领域,德国潜艇也是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同行。当前,宁哈根造船厂已经向德国海军交付了数艘水下排水量超过1200吨的大型潜艇;无论是火力、航速、下潜深度、续航能力、还是自持时间,它们都几乎完美到了不像是属于这个时代的地步!
不过,虽然德国潜艇在技术领域上已经远胜于命途多舛的协约国同行,但潜艇的固有缺陷,却也绝非是这个时代的技术所能够克服的。视野狭小、水下航速缓慢、直面哪怕是最弱小的护航驱逐舰也是无能为力。这三个关键性的因素便限定死了潜艇的价值定位,只能作为与水面舰艇相互配合的海军辅助力量来使用。要想最大程度发挥潜艇的威力,必须是在一处范围相对狭小、来往敌国商船密集、且对方缺乏水面舰艇巡弋的海域。唯有如此,潜艇才能避过自己所有的缺陷,并充分发挥其隐蔽于水下的优势,给予敌船以致命一击。
从理论上而言。这种海域本该是不存在的。因为既然有如此多的商船要通过,那么协约国海军便不可能不在这一地区重点防守:直布罗陀和毗邻埃及的亚历山大港,便是有着大量英国战舰往来逡巡。不过凡事都有例外。这一理想海域。当前还真有一处,那就是毗邻赤道的非洲东海岸,红海的出海口,亚丁湾。
————————————
碧波浩淼的海面上,一艘体态修长的灰黑色潜艇正划开层层浪花,向前方悠然航行。两台man柴油机发出欢快的突突声响,在一片浪花翻涌声中增添了些许怡悦的感觉。海风湿热,阳光刺眼。在那不断被海水浸过的低矮甲板上,几个身着白色军服的身影正扶栏而立,呼吸着属于大自然的最清新的空气。
四米来高的指挥塔上。德国海军中尉舒尔茨正百无聊赖地观察着四周这一成不变的情形。浩淼无垠的海洋浪花叠卷,已然是他再熟悉不过的场景。刚刚参加海军的时候,在萨克森州长大的舒尔茨。还曾为这一望无际的蓝色大洋迷醉憧憬;而当他在一条训练舰上服役了大半年之后,对海洋便...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