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没事,反正后面的人会拦着……
在曹军后营之中,大多数都是辅兵,杂役,以及那些受伤的兵卒。
指望这些人去站出来拦截骠骑骑兵?
不要开玩笑了。
如果曹洪对待伤兵的态度稍微好一些,或者不仅仅是曹洪一个人,而是整个曹军对待伤兵的制度能更好一些,那么现在敢于站出来的人肯定会有,而且还会不少。
这就是民众的心理,很浅白的反应。
这种事情,可不是临时想要就能有的。
『拒马!谁去取拒马来啊!』
抵挡骑兵,当然是拒马最好用,可是谁都在责怪旁人没有去取拒马。
『该死!谁去撞他们马!砍他们的马腿!』
只要伤了战马,自然就也能让骠骑骑兵立刻损失大多数的战力,减少威胁,可是依旧没有人会去。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这个道理谁都懂。
可是如果将这句话的『兵』字,换成了『士』呢?
在纷乱的呼喝之声当中,骠骑骑兵娴熟的控制着战马,从营地当中帐篷的缝隙当中穿插奔驰,不断的往营地中间推进,将混乱扩展到整个的营地。
在司马懿的指挥之下,骠骑骑兵并没有过多的理会那些手足无措的曹军兵卒,而是朝着那些试图集结反抗之处冲击,以正面吸引侧面袭击的方式减少自身的损伤,扩大对方的恐慌。
在曹军兵卒认为是骠骑骑兵无意义的呼喝声当中,其实代表着不同的含义。骠骑骑兵不会一味的朝着步卒正面冲撞,因为那已经是被多次证明会有一定的损耗的行为,而从步卒阵列的侧翼或是背后冲击,就自然而然的会更加容易,并且往往不会有什么自身的损伤。
而且试图集结的步卒战阵一旦被从侧翼或是后方冲击散乱的话,对方也会在心理上产生出没有任何地方是安全的感觉,然后即便是后续有机会集结第二次,也没有人愿意听号令了……
战马在地上刨着雪和土,刀枪上跳跃着血和肉。
『跶跶跶跶……』
『噗嗤……』
『顶住啊!』
『火!谁去救火!』
纷乱的声响之中,曹军大营混乱不堪。
……
……
习惯,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东西。
习惯一旦真正被养成,不论好坏,都不太容易改变。
其实很多人都知道有些习惯好,有些习惯不好,但是知道归知道,想要改变的话……
习惯就会暴怒起来,对着想要将其改变的人一顿拳打脚踢。
曹军也有曹军的习惯。
曹洪的前锋抵达了蒲坂县。
风雪之中赶路,即便是曹军之中多年征战的老兵,也不好受。
他们即便是冀州人,也不是都习惯于这种冰冷的天气。
小雪纷飞,天寒如冰。
兵卒人马在行军当中吐出的烟气,都沾染在了口鼻胡须上。
他们没有配备遮挡口鼻所用的布纱。
因为他们没有这样的习惯。
绢布细纱,那是高级将领,军校士官才能拥有的东西,不属于普通的曹军兵卒。
所以他们因此而感受到了辛苦,甚至是痛苦的时候,怎么办?
再忍一忍。
这也是他们的习惯。
如果忍不了了,最后死了,不管是挣扎着去死,还是默默的死去了,也不会有太多人的关注,更不会留存在他们的记忆里面。
他们会很快的将那个死去的人在脑海里面删除……
这,同样也是他们的习惯。
这些习惯,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还会让他们感觉到不那么痛苦。
人性的本能是趋利的,这种趋利,未必全数都是『舒服』。
因为这『利』是相对而言的,100块钱比起10块钱来说,就是『利』,同样的,3级的疼痛相对10级的疼痛,也可以是一种『利』。
这些曹军的习惯,都有他们形成的道理,也是曹军在中原地区能够获胜的基础。
他们人多,部队轮换折损一直都很大,所以谁都记不住谁。
就像是张熹的败落和死亡,即便是曹洪一再强调和鼓舞,想要激发出兵卒的复仇之气,可是并没有多少的作用。
因为除了一部分的曹军精锐核心私兵之外,其他大部分的兵卒都没有什么复仇的概念的……
否则徐州的仇怎么算?
青州的呢?
冀州,荆州?
真要是什么都说复仇,那可真就是没完没了。
即便是不论地域,只是论及友情,张熹同样也不是所有人的朋友。
至于战友情……
如果有新兵入伍的过程,然后和一群同乡的新兵,在白天黑夜里面摸爬滚打,那么就是有战友之情的。
可惜曹军没有。
冀州兵是降兵,袁绍抓来的。
青州兵是黄巾贼,为了口饭吃。
豫州兵则是征募的,就图着赏金。
如果有在作战之中奋勇向前,获得了功勋得到了晋升,看着新兵们崇拜又害怕的眼神,第一次感觉自己在军伍之中能实现自我的时候,那么也是会有战友情的。
可惜曹军依旧没有。
想要晋升,要有关系。
没有关系,要有金银。
若是连金银都没有,那么怎么才能表示自己要上进的?要怎么表现自己的诚心?要怎么体现是要向曹丞相靠拢?
打仗他们是不怕的,在中平之后,挣扎着活到现在,谁没经历过几场战乱厮杀?
可他们没有未来。
就算是他们多么努力的搏杀,也依旧是外人。
曹军之中,中领军中护军是一个圈子,在这个圈子之外的,都是外人。
所以,当张熹死了的时候,曹洪大喊着复仇,其他兵卒也就是在嘴皮上喊喊而已。
大部分的曹军兵卒对于曹军,甚至是对于大汉都没有什么归属感,更谈不上为曹军之中的某个人,或是某个部分,而产生出『复仇』这么强烈的情感来……
之所以曹军上下还依旧维持着上下级的统治,兵卒还能听从号令,严格说起来并不是曹军军纪,亦或是管理有多么好,而是一种习惯,一种多年而形成的习惯。
对于战争,他们更多是处于麻木的状态,没有想法,也不会去多想。
之前他们听从号令去打陶谦,打袁术,打袁绍……
现在他们也同样听从号令来打斐潜。
至于为什么,他们不懂。
蒲坂县城不大,如果不是蒲坂津的缘故,这里说不得连个村庄都嫌荒凉。
曹军到了蒲坂县城之外,就立刻开始修建土木工程,搭建营地。
这是他们的本行,也是曹军拿手的好戏。
他们习惯这么做。
他们在历史上也都是这么处理的……
在历史上,曹军野战中是打不过全盛状态的西凉军的,这毫无疑问。就连阿瞒自己也是这么很坦白的说的,也是这么指挥的,他不和西凉骑兵正面交战,但是西凉军因为纪律性等种种先天缺陷,完全拿阿瞒的野战工事没办法,这也是事实。所以老曹同学在结硬寨的情况下,就敢于在西凉军眼皮底下不断挪动营寨,从潼关到渭口,从渭口到渭南,玩固守却没有失去机动性,这是历史上曹操最后战胜了西凉骑兵的根本原因。
因此,曹军也不可能在当下就舍弃了他们擅长的项目,和骠骑军打游击战。他们从潼关开始,一步一个营寨的往前推进,从中条山一路推到了蒲坂县城,也是他们的习惯。
可是,在进入河东之后,他们就发现,他们的习惯,渐渐的不好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