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一系列的变化令皇太极沉不住气了,尽管他想着,能够趁着这个时间,好好建设大清国,但大明朝发生的一切事情,直接刺激到了他的神经。
自从建立大清国之后,皇太极的权力更加的巩固了,在范文程等人的帮助下,大清的诸多制度也慢慢完善起来了,基本都是按照大明朝的诸多制度仿制的,但这些制度的贯彻落实,比起大明朝要好很多的。
特别是在对待汉人官员的政策上面,皇太极做出来了很大的改变。
前些年,有一个很是平常的情况,投降的汉兵,只要有机会,必然会再次的反叛,再次回到大明朝去,面对这样的问题,皇太极曾经仔细的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其实父皇努尔哈赤在位的时候,认识到了汉官的重要性,也曾经专门制定出来政策,优待汉官,按说这样的政策,算是不错了。
经过了认真的思考之后,皇太极终于发现了其中的问题,那就是满汉的矛盾日益突出,一些满族的权贵,压根没有将汉人放在眼里,动辄就说讽刺挖苦,甚至是直接的欺凌侮辱,而且这些满族的权贵,都是身居高位的,这就致使父皇立下的优待汉人的制度,根本没有落到实处,导致了投降的汉人逐渐的失望,最终选择离开。
皇太极很清楚,汉官的作用很大,可以说,大清要支撑下去,离不开汉官的支持,因为这些汉官有能力,熟悉官场上的诸多规矩和事情,也知道如何将农业生产抓上去。如何让老百姓丰衣足食,相对来说,很大一部分的满族官员,可以用大老粗来形容。
皇太极曾经在父皇的基础上,出台了一条政策。汉官降与不降,绝不勉强,投降后又逃走的,或来或去,悉听尊便,不做要求。不加迫害。同时,他开始限制满族权贵的权势,对于那些歧视和欺凌侮辱汉官的行为,严厉批评,甚至是直接惩罚,多尔衮就在这件事情上面吃过亏。
正是因为皇太极坚决执行了这一政策。汉官慢慢稳定下来了。
当然,大明朝也是帮了不少忙的,要不是大明朝国力孱弱,皇太极也没有这样的机会。
这种政策,在建立大清国的时候,达到了高峰,投降大清的孔有德被封为定南王。耿仲明被封为靖南王,尚可喜被封为平南王。
皇太极还专门进行了科举考试,录用汉人为官,这也是想着提高汉官的地位。
经过了一系列的努力,大清留住了一些人才。
但这样的情形,在崇祯九年的时候,再次开始出现变化了。
出现变化的原因,是阿济格率领满洲十万八旗兵入关的时候,遭遇惨败,被大明朝的江宁营歼灭了三万人。本来是想着趁着建立大清国的机会,炫耀一下武力的,谁知道适得其反。
这也标志着大明朝开始出现转变了。
身在大清国的汉人,自然有些动摇了,毕竟他们视满族为异类。为大清国服务,本来就是不得已而为之,死后都不能够进入祖宗的祠堂的,大明朝开始出现了变化,这些人自然想着要回去的。
到了崇祯十年,这种情况开始严重起来了,随着蒙古部落一些被劫掠的汉人回到陕西,身在大清的汉人,也开始偷偷的往陕西去,偏偏这些汉人,没有受到歧视,还能够耕地种田,能够很稳定的生活下来,这令皇太极极为恼火,也不得不改变了一些策略,开始严控人口了。
大清国最大的问题就是人口不多,每次入关作战,必然要劫掠大量的人口来补充,这几乎成为了一项制度,也是得益于这样的做法,大清国的人口开始慢慢多起来了。
人口是大清国的根本,绝对不能够少的,所以说,在边关一带,八旗军开始驻守要塞,禁止汉人返回。
皇太极对苏天成和江宁营是恨之入骨,如果有机会,他几乎愿意用大清国绝大部分的财富,去买下苏天成的人头。
几年时间以来,皇太极投入了大量的钱财,想着采取离间、构陷等计谋,但都没有成功,相反,江宁营越来越强大,甚至直接征服了蒙古的锡伯族部落和达乌尔族部落,在安宁堡和靖边开始了互市。
这种局面刺痛了皇太极的心。
蒙古的部落开始乱起来了,随着锡伯族和达乌尔族部落的强大,草原和大漠的局面开始失...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