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都是什么跟什么了,社会黑白颠倒了…
如今这个时代认识到语言和文化对一个国家和族落重要的人也不少,就如吐蕃的弃宗赞,这位在历史教科书上被叫作松赞干布的吐蕃头人,在当上赞普后不久,就忙着创造吐蕃文字,制定自己的法律,学习大唐的先进知识,这是维系吐蕃国内团结和稳定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弃宗赞智慧的一种表现。
刘逸收起心思,吞了口唾沫,继续说道:“征服一个民族,特别是人口众多的民族,杀人是一种手段,但不可能将一个部落或者一个国家所有人杀死,所有人都死了,那也就失去了征服的意义,过度的杀人也会引起这些民族的恐惧和仇恨,反抗肯定会很jī烈,臣觉得,若要彻底征服一个民族,在军事占领后,必须要再进行文化上的占领和同化,必须将被征服民族语言和文字及衍生的这些都去除掉,让他们习我汉语言和汉俗,对这些归降或者归附的胡人进行洗脑,从根本上对我大唐有认同感…”
刘逸已经注意到侧面的上官婉儿脸上有惊叹和佩服之è流lù出来,看他的眼光都有冒星星的感觉,当下更是得意,继续说道:“对于我们汉民族来说,历史上一些曾经是我们敌人的民族,被我汉民族征服同化后,采用我们的语言和文字,生活习惯也都跟着改变,几代人后,无论是言语举止,起居服饰上与汉人已经没有区别,他们骨子里,也认同自己是汉人,这些人,就可是说是被汉化的,也是能接受我们汉民族统治的人…”
“我们汉民族人民经过千百年的实践和总结,创造出了优秀灿烂的中华文明,先人们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了无数的宝贵经验,正是有这些文明和经验,造就了先秦、两汉之辉煌和强盛,如今我大唐因陛下和娘娘各项利国利民政策的施行,无论是民生经济、军事各方面都领先于其他民族和部落,这些政策,很多都是在以往历史的总结,这也是汉文化一个重要的组成和传承。正是由于这些国策的施行使得大唐国力快速的提升,百姓富足,国家稳定,在对外战役中无往不胜,远比先秦、两汉来得强盛繁荣,诸蕃国畏惧我们,同时也仰慕我们,才使得这么多外胡民族部落来归降。许多归降的胡人,特别是留在长安的胡人,无不是以学汉字,着汉服,习汉俗为荣,他们都希望有朝一日成为真正的唐人,能被世人认作是我大唐的子民…”
从贞观我开始,留驻在长安的胡人数以十万计,许多人看到了长安的繁华后,不愿意归去,原一辈子留在长安,作唐人的一分子,就和后世的美国一样,世界各地的人都羡慕其繁华,都希望能到那里去生活。
“贤侄,你不要停,继续说!”李治lù出有些与年龄身份不太相称的着急,催促道。
“是…”刘逸再吞了口唾沫,润润有些干的喉咙,李治和武则天召自己来问事,也不使人给自己端杯茶来,唾沫都快讲干了啊…
刘逸看到上官婉儿走到一边去了,有些不解之下继续刚才的话题:“我们汉民族是世界最优秀的民族,我们的大汉子民创造出辉煌的中华文明,是其他各族无法比拟和取代的,而在陛下和娘娘的治理下,大唐会更加的繁荣昌盛,也会使得汉文化发展到一个更高的巅峰,那样汉文化的影响力会更加强大,会有更多更远的外族人来归附,或者慕名来长安,来我大唐,这些人,可以将我大唐的威名,还有汉文化的影响力传播到更远处,到时我大唐军队所至之处,支持和配合我们的人会更多,以后治理起来更容易起…”
“我们优秀的汉文化影响力,与军事手段相辅,臣觉得是征服的最好手段,在很多时候文化征服手段的效果是军事手段无法比拟的。军事打压下,反抗可能会很jī烈,但先进文化的影响,则很难被人抗拒,人类都是从野蛮到文明,从落后到先进,无论谁都希望过上舒适的日子,文明富裕的生活,人与人相处有礼节,这都是让人向往的。而陛下和娘娘所领的大唐,无论是在物资上,还是文化、礼仪上,都能提供给这些归降的胡人更好的生活,那这些归降的胡将和他们的族人们,也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习我们的汉语和汉习,几代之后,将会被彻底的汉化,成为我大唐子民中的一员…”
“文化的征服力,在强大的军力影响下,更是有成效,若我们对一个地方发动战争后,军事征服成功了,陛下派官吏治之,若在治理的同时,再施以文化上的输入,就如青海、安西、安北、安东、安南之地,都让当地的人习汉学,识汉字、讲汉话、着汉服、行汉礼、从汉俗,几代人之后,遍地都是说汉语、习汉俗的唐人,还有多少人还记着他们原先的文字和习俗,还会有多少人认为自己是突厥人、高丽人、百济人、靺鞨人、蛮人,甚至吐蕃人…”
“若在我们所有征占之地上,推行此道,那数十年或者百年后,遍地都是唐人,天下都号为中华,那还有何人敢对我大唐不敬…”
刘逸说着,不自觉地lù出yīn险的笑容,同时脑中出现一些画面:大唐治下各地,平静宁和,百姓安居乐业,各边陲重镇,各种容貌上看去非汉族的各è人,都身着唐装,摇头晃脑地拿着汉字印刷的书念着之乎者也的古文,用笔字在练着方块字;一大堆高鼻子、蓝眼睛、卷头发的外族人,正在用地道的关中腔面红耳赤地争论一句诗的韵脚问题;各酒楼里,有成堆这样的人在谈论是否该动身去长安参加科考了,他们除了感叹到长安的路途遥远外,还在讨论是该考进士科还是明经科,参加科举考试时用什么题材作文会被考官们赏识,甚至在打听该投卷于那位朝中重臣下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