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八章 年华 (2/2)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法太接近。先前的离家到旅社写作,只是预演,以至于后来一走就再也没有见面。在第一次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我因其没有高潮戏而发闷了很长一段日子,在第三次观看的时,我才对王家卫的处理有所理解。深谙暧昧之道的王家卫在结尾都忘不记煽一把情,他同过特写摘掉了苏丽珍的结婚戒指后,再次出现时已经带着一个孩子,让喜欢幻想的观众绞尽脑汁也想不到这会是谁的孩子。电影的整个叙事过程。都是通过重复自己和别人的话来完成的。叫人无比惊异的一个暧昧细节是在某一次的预演中(他们究竟有过多少次那样的表演,无法得知),当苏愤怒地伸手去打‘丈夫‘的时候,才发现对面的竟然是自己的情人,巴掌最后还是落下去。对周而言,这是至关重要的。落下去,是触摸而不是耳光。可是连周自己也听不见响声时,周有了前所未有的恐惧。他要求苏重新做一边,他想证实自己的想法。这个过于亲密的细节比苏直接偎依在怀里更具有杀伤力,暧昧在游戏中嘎然而止,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感到无法适应,周的逃亡成为必然。
对我来说,我无意介入有关暧昧的争论,我说完我想说的,我将继续保持沉默那些消逝了的岁月,仿佛隔着一块积着灰尘的玻璃,看得到,抓不着,他一直怀念着过去的一切,如果他能击破那块积着灰尘的玻璃,他会走回早已消逝的岁月。
错位的家具镜头一哎,这个柜子不是我的啊。
又错了啊。
是不是隔壁的?
好,往后退往后退。
这些鞋不是我的,是不是拿错了?
影片一开头,家具便去错了地方。以后,人和心,也会去错地方。
错位的道具镜头二其实,我先生也有条领带和你的一模一样,他说是他老板送给他的,所以天天带着。
我太太也有个皮包跟你的一模一样。
我知道,我见过。你想说什么?
我还以为只有我一个人知道。
领带和皮包,只是一个道具,泄露秘密的道具。
交错的阶梯镜头三曼妙的扭动着的腰肢,跳跃的音乐,若不是她矜持的眼神和优雅的微笑,很容易让人觉得这是一种挑逗和引诱。
她下去,他上来,他上来,她下去。就在那高高的阴暗仄仄的阶梯上。俩人错身而过。
交错的镜中影镜头四镜中,是她倾斜的身影,对着镜中的他妩媚地笑,她在引诱他。
却不希望他看到,他也没看到。
镜头晃过去,他深情地凝视镜中的她,他不指望她会看到,她也没看到。
几秒钟而已,彼此错过了一场无声的引诱与深情。
交错的身份镜头五你帮我点,我想知道你老婆喜欢吃什么。
……那你先生喜欢吃什么?
……
你老婆挺能吃辣的。
爱吃辣的人大多性欲强烈。她在讽刺他老婆。
今天干吗打电话给我的公司?
我只是想听听你的声音。
你倒挺象我先生的……油腔滑调。
沉默,她在他的眼神中明白过来,一脸的尴尬。
他在诱导她承认自己先生油腔滑调。
对对方的另一半心生怨恨,最后不得不承认,他们是你情我愿,都是情色男女。
镜头六她对他不住的责问:“你外边是不是有女人了?”
他扮演她丈夫的角色,让她有个心理准备。
我没想到会这么伤心。她倚在他肩头哭泣。哭她丈夫的背叛。
他比她坚强一些,于是他哄着她。
试试而已。又不是真的。
镜头七他要去新加坡了,他向她要一个心理准备。
当他的手滑离她的手心的时候,她终于恐怖地直面了自己的心。
无处遁形。她第二次倚在他的肩头,哭得不能自已。哭他的离开。
别这样……别傻了,说说而已……不要哭了……这又不是真的……
在身份角色的互换中,他们帮助彼此阅读自己的心和爱人的心。
读懂了,于是深深的悲哀。
交错的道别镜头八铃声,沉默,打字的嗒嗒声。
是我……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一起走?
他等着,她没有来。
她急急忙忙下楼梯。他已不在了。
是我……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带我一起走?
交错的旧地重游镜头九对了,现在隔壁是谁?
嗨呀,我啊勿晓得。现在啊,隔壁邻居大家啊不来往,那能向以前年纪呢,顾先生顾太太来嗨的晨况,大家真是闹忙的。象自家宁一样各。唉……想起来啊开心,侬刚是哇?
是啊。
她从这边的窗看过去。眼泪涌了上来。
那现在隔壁住的什么人?
我不太清楚诶……好象是一个女人和一个小孩子。
他从这边的窗看过去,目光婉转而深情。
他经过那扇门,凝视良久,他不知道敲门进去,就可以看见她。
终究还是错过。
在整部影片中,张曼玉的高领旗袍贯穿于每个镜头中。高领,象征着保守,拘谨,自我保护。
让彼此错过的,就是这种无法跨越的心理障碍,就是这一句:“我们不会跟他们一样的”
折磨我们心的,有时候就是这一句话,过不了自己这一关,只好由它去错过,去遗憾了。
红与蓝是片中的基色。蓝色系大多在户外,产生冷漠、沉寂、压抑、封闭的感觉;红色系大多出现在酒吧、餐厅、旅店、厨房,产生躁动不安的感觉。浓烈、华丽、繁复的色彩、构图与片中表情永远模糊的两位主角以及永远阴郁的天气交织出一片灿烂并晦暗的情境。除了强烈醒目的视觉风格,《huā》中还流淌着各色丰富的声音:老粤曲、地方戏剧、舞厅歌曲、爵士、探戈……
《huā样年华》是一支在前尘旧梦中奏响的缅怀浮世的恋曲,模糊而唯美的本质里隐藏着欲语还休的悲伤。怀旧的影像、怀旧的音乐、怀旧的画面,《huā样年华》不啻是一场饕餮的怀旧盛宴。古旧的色调犹如烟灯上淡黄色袅娜朦胧的轻烟,徘徊萦回。那些流逝的、暧昧的、感伤的过往于淡淡弥漫的烟雾中浮雕般凸显。
少了时空拼凑特色、少了人物观念重建、少了蕴涵深刻的文艺式对白、少了多视角多角度画外音独白的《huā样年华》虽然呈现出一种略显贫脊的美感,然而这美感却充盈着软性温情和怀旧。东方人的神秘与暧昧、含蓄与节制在每一次闪闪烁烁游移不定的对视和每一句遮遮掩掩欲盖弥彰的客套里静静蔓延,亲密中的距离,平静中的喜悦。喜悦中不动声色的忧伤。六十年代的风貌就从二人“发乎情,止乎礼”的一个个片段里露出韵味,其内敛的笔触仿若国画里笔意森然处的留白。
一个有妇之夫和一个有夫之妇,他们在同一天成为邻居。他们无数次在昏暗的甬道里擦肩而过,视线偶尔触碰,态度因陌生而拘谨。二人从打探各自另一半的婚外情开始,戏仿的调情,戏仿的追问,戏仿的问答,当周慕云(梁朝伟)和苏丽珍(张曼玉)终于知道“他们是怎样开始的”。“很多事情不知不觉就来了”。
他们躲避着邻里的目光和猜疑,小心翼翼的探视、接近,找理由偷偷来往。灵魂在〖道〗德与情感,理智与冲动,手臂与呼吸间彷徨。他们一定要认为在他们之间有一块“看得到,摸不着”的毛玻璃,不能逾越,也无法打破。
在痛苦又纠缠不清的挣扎里。周慕云决定重写放弃已久的武侠小说。他们相知日深的感情只有以创作武侠小说的方式来渲泄,萌动的真情只能从那个理想化的任性而为、快意恩仇的世界寻求安慰。《huā》中的人物没有王家卫以前几部片中的人物任性,他们爱得很有尺度。他们把自己困囿在一句“我们不会跟他们一样的”话里,压抑着、隐忍着,无助而心痛。
周同苏的关系始终暧昧,像是片中不绝如缕的探戈舞曲。探戈是必须两个人才能玩的优雅游戏,小心的试探和彼此的进退是必然的过程。还有那首耐人寻味的《QuizasQuizasQuizas》。“QuizasQuizasQuizas‘的意思是“也许、也许、也许”。也许冲破那块玻璃走到一起,也许在暗中缠绵着相互辉映,也许只是暇思一下,终归相忘于江湖。
在双方退守的态度里,在各种可能性之间,他们只能选择一种。而这一种可能依然逃不出自己的窠臼。每个人都逃不出自己的属性。在huā样年华里被激活却未能存活的爱情,与他们的性格有关,与当时的年代有关。
苏丽珍的旗袍是这部电影里最惹眼的风景。张爱玲说:衣服是一种语言,是随身带着的一种袖珍戏剧。从头到尾被二十多套huā团锦簇的旗袍密密实实包裹着的,是苏丽珍满怀的秘密与深情。回避与追逐,热情与冷漠。内心激情的色泽被框在旗袍这个拘谨的形式中。2046是一个短暂的温室和huā房,而苏丽珍仿佛《牡丹亭》中的杜丽娘,蓦然惊见满园姹紫嫣红,却只是一场游园惊梦。相遇虽然喜悦,离别也能黯然销魂,但最终却是冷淡。强压着凄凉,强忍着爱情。她一次次的从走廊一头走到另一头,身后是被风涌起的大团猩红的窗帘。一个有夫之妇的寂寥与惆怅,一种在〖道〗德束缚下的欲爱还休。无论旗袍怎样变换色彩与huā饰,禁锢的灵魂却始终没有解脱。
周看着电话机问“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一起走?”;苏在空荡荡的房间里无声饮泣“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带我一起走?”如此温热的台词,像苍凉里的一次幻想,像爱情。六十年代的情怀,从六十年代压抑的感情世界里走出来的人们,或许更能体会其情感的主调及变奏里衍化出的诸多情致。
‘huā样的年华,月样的精神”永恒的只是一张张旧唱片上的刮痕,就像周璇依然脆生生的嗓子唱出的这首《huā样的年华》。他们的青春和秘密被封存在吴哥窟的一个弹洞里。被泥土封住的秘密。是不是一定会长草?秘密长草以后,是不是一定会忘记?
凄切舒缓的曲子被大提琴来来回回的拉着,时光一点点流逝,年华一点点溜走。huā香如风。风过无痕;年华似水,覆水难收。那个年代已经过去了,属于那个年代的一切都不复存在了。波德莱尔的诗里写道:也许你我终将行踪不明,但是你该知道我曾因你动情。
那是一种难堪的相对,她一直低着头,给他一个接近的机会,他没有勇气接近。她掉转身,走了。
看见屏幕上的黑底白字,我已经不再好奇王家卫即将叙述的故事,而是在安静猜想他将以何种语气和姿态。
一九六二年,XG。王家卫式的开头,赤裸裸的数字,仿佛宣言一般传递着他对于时间这种东西爱恨交织的微妙情感。我想知道假如时间是一种〖真〗实的东西,它会什么形状。它会什么颜色。我想时间一定是复杂的东西,无所谓起始也就无所谓终止。它一定撕裂了很多人的伤口,所以它看起来有疤。
他们在狭窄的楼道里碰面。仅仅打了一个照面,不经意的一瞥,短暂得如同huā火。彼时,她穿着天蓝底上绣大朵玫瑰huā的立领短袖旗袍,眼线细细地挑上去,于是掩藏不住的风致从眼角眉梢一点一点洋溢开来,不动声色。是否五月的晴天,闪了电。命运的藤蔓已开始曲曲折折延伸出幽暗的触角。
我早已习惯远远站在某扇窗口外打量着里面人和故事,用眼光抚摸过时间的背脊,享受着先知一般的从容不迫。自以为眼光犀利,却总忘记了跳脱出来打量自己的生命,回忆里多少次不经意的擦肩而过,电光石火的一瞬原来预示了劫数的开始,只是当时已惘然。
她拎着保温瓶走在仄仄的小巷的石板路上,风姿绰约。优雅的华尔兹不疾不徐地想起。低低的提琴奏响了一个女人凄清的寂寞与惆怅,纵然她穿着那么合体的素色旗袍,浑然一体,临水照huā。旧照片的色调里,情绪被把握到极致。
在看影片的过程中,我一直在脑中构想着这样一幅画面:上个世纪60年代的XG的某条不知名的民巷里,一个怪异的小男孩总是安静地坐在某个角落里打量整个世界,纵横交错的晾衣绳,昏黄的街角路灯,款款走过的女人,高跟鞋在石板路上咯咯作响,旧墙上剥落的俗气的广告纸,曾经艳丽的颜色已经褪得剩下了最后的暗红。我们中的很多人都曾经是那个小男孩,我们或孤独或烂漫的童年里贯穿了这样点滴的物象,然后我们长大,学着遗忘,童年的记忆如同在沙地上堆砌的城堡,起身的瞬间轰然倒塌,甚至来不及灰飞烟灭地悲壮。多年之后在这个不经意的时刻看到一些熟悉的画面,邈若山河,潸然泪下。
忘记的人忘记,没有忘记的人将它回忆。或许是舍不得忘记,于是王家卫成了导演,在他的电影里可以感受到太多个人化的东西,却不觉得反感。
故事的叙述极其内敛含蓄,有着许多不动声色的小细节。粉色的手袋,别致的领带,〖日〗本来的邮件,小锅熬成的芝麻糊,进门的绣huā拖鞋和出门的尖头皮鞋……一幕一幕舞台剧般的场景,开始得不着痕迹,收束得干净利落,断续地勾勒出模糊的故事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