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零三章 习惯 (2/2)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中国人的角度来揣摩文化间的差异。情感的细腻是成功塑造人物的关键,而后来的《卧虎藏龙》却有点背道而驰的作风,站在外国人的角度来玩了一票中国式的美学。
电影里除了郎雄、王莱这样优秀的老演员外,还有一个叫做“王野同”的男主角看似很眼熟,后来回想起来大概就是那个前阵子和张卫健、谢霆锋打架闹的沸沸扬扬的家伙吧,怎么如今又改名叫“王伯昭”???演艺圈永远都是吵吵闹闹中赚取观众的注意力,否则就要沉下去,也是生存所迫吧,不过观众也麻木,懒得去同情。
想起前几天看到的一段文字:“生活我诅咒你。因为你残忍的消耗着我”。你能仅凭文字猜得到这是一个中学生所发出的感慨吗?不作评价,可是我想篡改一下:“娱乐圈我诅咒你,因为你残忍的消耗着我的同情心”。有点牵强,谁叫我在一边麻木不仁的同时也一边忍不住还要去看什么综艺娱乐呢,难道这就是消费“平衡”?很多情结是为了表达而制造。
按这个太极行家,是万不会把他们打一顿。还动用警察自己还不走。
不过其实这电影远不止是文化冲突,还有我们很多人都要面临的问题。
这一代留学生很多,国外社会认同非常少。夹缝中生存很困难。
交际圈仍然是以华人为主。
2代人的隔阂,特别是独生女的负担和隐忍在我们80后90后的年轻人会凸显。压力很大,几乎没有解决办法。就是撑下去撑下去。磨合再磨合。
还有,孩子出国以后,为了保留孩子身上的中国情结,所付出的代价和收效甚微,都是让人心寒的。《推手》作为李安导演的处女作,可谓是让人惊艳,一贯细腻的拍摄手法,电影进展缓慢但是观众却不会感到拖沓,但是作为第一部长片,《推手》相较于后几部作品来说还是稍显不足,可能是电影前期波折较多,拍的比较匆忙的缘故,《推手》给我的感觉就是太仓促,前面用了那么多琐碎的细节来铺垫,最后结尾却感觉是匆匆结束,而且最大的败笔就是导演急切的想表达一些东西,就强硬的安排很多细节台词进去,反而让人觉得很刻意。但是理解李安的“急”,拍摄《推手》之前,李安有6年的时间是赋闲在家,靠太太赚钱养家,直到九零年他完成《推手》的剧本,赢得了TW新闻局40万的辅导金,才真正可以开创自己的电影事业,所以他的迫切,他想一鸣惊人的心理我们可以理解,毕竟如果当年的《推手》拍不成,就不会有之后的《喜宴》《饮食男女》,更不会有今天各种荣誉的《断背山》和《色戒》,正是因为有了《推手》的这些不足,我们才看到了李安导演之后的进步和他一直被隐藏的才华。
《推手》一开始就包含了太多东西在里面,老朱和洋儿媳妇的生活差异。年龄差异,文化背景差异,儿媳妇玛莎是个作家,素食主义者。典型美国人的个人主义,老朱是太极拳教练,注重养生,接收的是儒家思想和中国的**,李安开头就用缓慢琐碎的生活细节来展示两代人和两国人之间的各种代沟和差异,十几分钟的描述几乎没有台词,从这就可以看出导演拍摄电影的细腻和独特。之后儿子朱晓生下班归来。整部电影才呈现出一个正常的家庭状态,但是状况随之而来,饭桌上的一段争吵则和开头公公媳妇之间的安静呈对比,晓生一边用国语和父亲交流,一边又用外语和玛莎解释,整个场景滑稽的让人忍俊不禁,三个人坐在一张饭桌上吃饭,却无法交流。无法沟通。李安总是喜欢用吃饭的场景来表达一些主题,《饮食男女》里,一家人很少交流。却喜欢在饭桌上做沟通,但是《推手》里老头子是想沟通却无法沟通,语言不通,性格不同,和洋儿媳妇唯一的交叉点就是儿子晓生,所以饭桌上加上孙子杰米,四个人的交流显得非常热闹,可是这种“热闹”却显得寂寥和可悲。虽然在大声呵斥两人闭嘴之后,晓生立马向父亲解释并不是针对他,但是前面的这些对父亲的耐心和百般忍让。却是铺垫了后面他内心的矛盾和无奈的选择。因为老朱的意外失踪引燃了儿子心里的导火索,他毅然决定把老朱送到老年公寓,从而使家庭恢复原貌,可床头前老朱的一番回忆却又让他无法说出口,原来在当年的文革中,为了救儿子。妻子被活活打死,所以老朱说“我对不起你妈,我对得起你”。当晓生抱着妻子微笑着说“我想到了一个办法,能把老头子送走,又不会伤感情”时,那一刻,作为观众,真的千百般滋味在心头啊,不能说责怪晓生的无情,又不能原谅他的无情,这种进退两难的矛盾境地,作为观众都能感同身受,更何况剧中人。办法无非是那个自己觉得有情有义,实则是自私自利的假意撮合一对老人,晓生察觉父亲对朋友的母亲陈太太有意,于是想顺水推舟的让父亲搬出去。当陈太太明知道自己的身体不好还是倔强的陪年轻人爬山,体力不支的坐在台阶上哭诉“咱们干嘛这么为老不尊,一大把年纪给两个孩子来摆布,这算什么,嫌我老了没用了”。李安以一个远景反衬出两个老人知道真相后的落寞和无奈,我想所有看到这个镜头如晓生一样年龄的观众应该都会不约而同的拿起手机给远在老家的父母通个电话,或许只是一个简单的问候,老人们都不会觉得自己是被无情的遗忘或是抛弃了。就好似老朱在离家之前给儿子写的书信“常言道,共患难容易,共安乐难,想不到这句话会应用到你我父子身上”,多少人不曾像晓生一样想过日后飞黄腾达了要把父母接到自己生活的地方,不管是在物质还是精神方面都尽可能的弥补之前所没做到的,但是又有多少人是能在家庭和父母之间找到平衡的?
离家出走的老朱跑到中国城的饭馆做洗碗工,在劳累了一天下班后回到租住的小破公寓,想静下心来打坐,却不知是因为身体劳累,还是心里疲惫,竟也无力的倒在床上,这也就是老头子一直挂在嘴边上的“练精还气,练气还神,练神还虚,这练神还虚就难了”。
最后的结尾也在老朱和陈太太隐喻的对话中结束了,“我住那边168号房”“我住在那栋2101”,简单的对话却透出无尽的悲凉与辛酸,各自的儿女每周定时的来看看自己,看着晓生和玛莎一脸开心的表情,我在想,这难道就是最圆满的结局吗?
结尾李安又是一个远景定格在两个老人身上,只不过,在老朱嘀咕的“没事,没事”中,我们就暂且当这是最圆满的结局吧。推手中中美文化的巨大差异无所不致的体现出来
老先生教太极拳时学生本该穿练功鞋都换成了NIKE的红勾勾。
开头没有台词的场景,更是让每个人都深刻体会到其中的差异之大。
还有就是现在日益严重的老人问题。
老人们其实什么都不怕,就怕被忽略,就怕孤独。
看完《推手》后,去看看家中的老人吧。
中秋节快到了。他们不寂寞了。
李安导演的儿子表现让我印象十分的深刻,果然是虎父无犬子啊!
郎雄老师的表演更是让人赞叹,三部曲中的表演无法忘怀。推手的镜头像极了李安这个人,表面看起来唯唯懦懦谦恭谨。内在里却显得极刚。这一点就算是在去年的色戒里也一点没变,整个故事讲得极为精致,每一个镜头的交代都有意思,每一个情节其实都是为下一幕的剧情埋了伏笔。一开始就用几个极长的镜头将老人和儿媳,东方与西方的文化冲突摆在了一起,故事讲到深处更是宛如阴阳鱼一般铺陈得丝丝入扣。中间还不忘用陈太太的一哭和老父亲病倒时的一句“我对不起你妈,却对得起你。”狠狠地推了一把被父亲和妻子夹在中间的儿子。
太极讲究的是借力打力。李安以老父亲擅长的推手作引,试图以此来给观众一个看待中西文化的角度。但是电影里的两方,直到最后也没有尝试着去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令家庭到达一个最终的平衡。老父亲为了平息家中的风波而最终选择了退出,虽然在意识形态上并没有做到最终的理解与包容,但是想来想去,这却是在现实生活中最为合理的一种结局。太极的推手是片中老人家的拿手绝活,也是整部影片的主题。当文化、家庭、个性发生冲突的时候,怎么办才好?
之前对郎雄不算了解,只是乍一看觉得很熟悉。但是他在影片中表演惟妙惟肖,入木三分。故事徐徐展开,娓娓道来,语言不多,普通生活场景的再现,但是已经感觉到无言表面下的暗流涌动,冲突与摩擦一触即发。老头与身为作家的洋媳妇每天共处一室,仿佛、也确实生活在两个世界,但是却又不是两个世界,因为彼此都感受到对方的存在。像一粒沙子,硌在心坎上不那么舒服。冷眼冷语,成见颇深,不能沟通,无法理解。
从最细微的吃饭的习惯上开始,到对孙子的教育方式。到对待对方的方式,洋媳妇对老头反感很偏激,老头东方式的隐忍处处透露出不适。
电影的最后有一个还算温情的结局,在东方无距离与西方的距离感之间给出了一个半距离的解决办法。但不得不说几点。
1、不要把生活寄托在以后,活在每一刻的幸福是最真实的幸福。
2、生活背景有冲突的双方,要尝试去多方面了解对方,关爱最最终的落脚点。
3、像照顾孩子一样去照顾自己的父母亲。
我个人是比较偏向老父亲这一方,年轻的洋媳妇和儿子未能还好体谅老父亲。老父亲说的话不全对,但值得我们年轻人好好思考。
下面是电影里的重要台词: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赶什么赶,字都没来得及打开看。
他好像故意要走失,就像小孩子吸引大人的注意一样。
在我的教养里,一个人关心父母,应该像父母关心你一样。父亲是我生命的一部分,为什么你不能接受?
杰米,爸爸不小心撞到头了?
你要绷带吗?
杰米,还是杰米好。杰米比妈咪和爷爷都会照顾爸爸。
五脏不平,气走不顺,人就躺下了嘛!
红卫兵抄家那天,他们明知道伤不了我就拿你和你妈出气,我只有一个身子,顾得了你就顾不了你妈,等他们歇下棒子,你妈就不行了。这辈子,我对不起你妈,只对得起你。
活罪好受,寂寞难熬。
我们练内家的,讲究的是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等到炼神还虚这个层次,就很难练上去了。
老了,没有用了,没有人理了。我们干嘛这么为老不尊呐?
儿子,谢谢你的好意搓合。可是我和陈太太,这点志气还有,老人家用不着你们赶,我自己会走。常言道,共患难容易,共安乐难,想不到这句话,却应验在你我父子身上。从前在国内多少个苦日子,我们都能够,相亲相爱地守在一起,美国这么好的物质生活,你们家的生活却容不下我。唉,两地相比,不由得我,怀念起你小时候种种可爱之处,不要找我,安心过着你们幸福的日子,我祝福你们全家。有空帮我问候一声陈太太和她女儿家好。天下之大,岂无藏身之处?赁一小屋,了此残生,世事如过眼云烟,原本不该,心有挂碍。父字。
大师的含义和条件不同,我的认识遭到不少的人怀疑和批判,可我还是固执地认为李安是一个大师级的导演。“父亲三部曲”也好,《理智与情感》、《卧虎藏龙》也罢,这些电影的感觉都是李安式的,别人拍不出来也学不过来。
在电影的发展链条上,很多大师级导演的处女作都会展示出过人的驾驭能力,《推手》就是这样一部电影。作为李安的第一部作品,尽管存在故事线索单一、戏剧冲突局促等缺陷,处理题材的手法却相当纯熟,让我想起了德国导演弗洛里安?亨克尔?冯?多纳斯马克的首作《窃听风暴》(又名《别人的生活》,获得第79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我看《推手》时也是在2007年)。《推手》里,父子二人走在同一条传统的“孝”道上,儿子无意间背离了父亲的准则,那个儿孙绕膝四世同堂的年代已然随风飘逝。影片显露出李安后来作品里经常关注的诸多元素和题旨:老人问题、家庭伦理、父子(女)关系、生活窘态以及“轻幽默”的表现技法。
推手,一种太极拳双人对练套路,两人搭手演练,步法灵活多变,进退自如,圆活连贯,上下相随,攻防技击,顺势走化,协调身体各个部位使对方失去平衡。李安说,推手之意就是要将一个致虚极、守静笃的太极老拳师放在一个戏剧性结构的故事里考验考验,与命运推手过招,看他沉不沉得住气。片中老朱说:“拳谱上说练精还气,练气还神,练神还虚,这练神还虚就难了。”这句感人至深的话,包含了老人对经历和处境的深切参悟。
一、精巧陈铺家庭矛盾
《推手》是一部关于老人、关于家庭的电影,围绕父亲设定人物,每一个角色、每一个镜头、每一句话都散发出“家”的气息。老朱是一位退休太极拳教授,漂洋过海,与定居美国的儿子团聚。儿子晓生是海外求学的博士,在一家电脑公司担职。儿媳玛莎是一位作家,在家里从事小说创作。
影片开场,李安用老朱和玛莎――两个一老一少、一中一西的人物――之间的沉默无语,交待了东西文化差异和新老代沟的主题。近15分钟的时间里,同居一屋的老朱和玛莎仅仅说过一句“谢谢”:老朱看中国老电影,声音干扰到玛莎,她走过来递给老朱一个耳机,老朱不情愿地戴上耳机,她说了一声“谢谢”。这期间,老朱打坐、练字、耍太极、看电视、凝望窗外,这是东方老人的孤寂和气定神闲;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