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老郭留下来的遗物实在是太有分量了。沉重的让林三洪有种一把火把丝绢烧成灰烬的冲动。
毕竟这个东西本身太危险了,要是被人发现,肯定是要抄家灭族掉脑袋。可这毕竟是郭炜烈的遗物,而且林三洪也知道郭四妹把这个玩意留给自己的用意,虽然确实是有点危险的过了头,可是只要妥善保管不被其他人发现,也就不会有什么麻烦。
小心翼翼的把丝绢塞回腰带里头,妥善保管起来……
要是照这么看,郑和下西洋的举动当中或许真的有寻找建文皇帝的因素也说不准,按照林三洪的推算,朱棣肯定已经发觉了建文皇帝还在人世,并且多多少少找到了一点蛛丝马迹,所以才不遗余力的一次又一次派遣船队下西洋……
难道建文皇帝真的躲到了海外?
虽然说朱棣的统治已经稳固的如同铁桶一般,可他的皇位终究来路不正,而且无数次宣扬建文因为误会了靖难之师的好意而自尽。在这种情况下,要是哪天忽然又个建文皇帝冒出来,朱棣就是有一百张嘴也说不清楚了。
名分和大义这两样东西是朱棣的软肋。
这么些年以来,永乐皇帝不断的扩充皇权,把中枢和地方的权利收归到手中,甚至连各地的藩王也能了象征性的存在,所作所为比当初的太祖朱元璋都有过之而无不及。现在看来。朱棣如此疯狂集权的背后也有可能出自一种担忧:
担忧忽然有一天皇位的正统性受到挑战之时,保证没有任何一股势力可以真正抗衡皇权,只要形不成强有力的势力,朱棣就胜券在握。
耗费如此大量的人力物力,为了皇帝一个人……
收拾去所有的心思,带着对徐皇后表示哀悼之意的折子,林三洪动身前往京城。
这是自“封”安北侯以来,林三洪首次进京。
封这个侯爵,其实就是为了把林三洪“扔”出官场,所以一直以来林三洪都表现的很谨慎,尽量避免和官场上的接触,也可以算是深居简出了。
不过这一次是国丧,按照惯例,他这个有侯爵身份的人就算没有资格到北平去吊唁一番,也应该亲自去京城一趟,以寄哀思。
到礼部专设的衙门遥祭之后,走完了程序之后,这个事情也就算完了。
刚从礼部出来,还没有上车呢,迎面就碰到了几骑,骑在马上之人遥遥的拱手为礼:“这不是安北侯么?真是难得一见呐……”
骑在马上的是一身皂袍的魏成栋。
魏成栋很利索的跳下马来,装出很亲密的样子挽着林三洪的手臂:“当年我与林侯爵共事的时候可不少呢,一晃已经这么多年过去了,真是岁月如织啊。今日故人重逢,当摆酒阔话,走,走。到我家里去喝一杯如何?”
魏成栋和林三洪一样,都是早期的汉王系人马,都是朱高煦的心腹之人。自从林三洪被变相的罢官之后,无论是林三洪本人还是其他的汉王系人马,都会刻意的保持距离,一来是防止言官们说闲话,再着就是防范朱棣的耳目,若是留下朱高煦和林三洪“往来甚密”的把柄,虽然不算什么大事,终究对朱高煦和林三洪二人都极为不利。所以在正常情况下,魏成栋和林三洪就算是见了面,最多也就是寒暄几句,至于邀请林三洪回家叙旧的举动,显然是热情的有点过头了。
“何事?”
肯定是有事,要是没有事,魏成栋可不会真的邀请林三洪回家去叙什么旧情。
魏成栋也不言语,有点夸张的大笑着,挽着林三洪的胳膊就往外走:“前些日子,有一至交好友送了我五斤绍兴花雕,洪武十七年的泥封都没有开过呢,如此美酒自然要于故人分享……”
魏成栋一边说着一边小声说道:“太子在我府中等候安北侯。随我来!”
林三洪愕然。
现在的朱高煦已经是太子了,完全没有必要见他这个无知无权的老旧汉王嫡系。尤其是在当年的情况之下,为了避人耳目还要专门跑到魏成栋的家里,见一面搞的象做贼一样,难道真的有了什么大事?
按说林三洪应该极力避免和已是太子的朱高煦有所接触,免得让人说闲话生出不必要的是非。可魏成栋已经做了如此安排,也只要听之任之……
到了魏府之后,魏成栋立刻放下热情好客的模样,一道道命令布置下去:
“让府中的弟兄严加防范,严密注意周遭有无可疑人等。”
“若有生人靠近,一律驱走。”
“任何下人非有我的命令,不得进出后宅。”
因为太子秘密到来,魏家的后宅之中如临大敌一般,无论是丫鬟婆子还是魏成栋的亲属家眷,一律驱赶到了前头,非有传唤任何人不得靠近。
朱高煦果然在魏成栋府中。
一身便装的朱高煦正安坐在魏府后厅之中,见到魏成栋领着林三洪进来,笑呵呵的起身相迎。
林三洪赶紧行君臣之礼:“臣安北侯林三洪见过监国太子……”
现在的朱高煦虽然不是皇帝,可储君的身份已经等于是半个君主,礼数上也就跟着起了变化,这个时候是要用正经的君臣礼节。
朱高煦看起来和以前也没有两样,依旧是一副豪爽的做派,能够起身相迎也算是礼遇了。可朱高煦还是等着林三洪规规矩矩的把整套礼节做完,这才伸手挽起林三洪:“林兄弟你也真是的,忒多的礼数,你与孤王乃是患难之交的兄弟……”
现在的朱高煦已经不是以前的朱高煦了。
“兄弟之言太子切莫再提,臣实不敢当……”
朱高煦还是朱高煦,可是做了太子和不做太子有很大的区别。至少现在的朱高煦已经可以称孤道寡,林三洪知道应该怎么做。
现在这种情形之下。无论朱高煦和林三洪是不是真的情同兄弟,都要放下那份情感摆出君臣尊卑的样子来。
“太子实不该与臣相见……”
“我知道,我知道……”朱高煦不是很在意的摆摆手:“安北侯你这也是为了孤王考虑嘛,再怎么说你也是外臣,孤王和你相见确有不妥。不过这是在魏詹事的私宅之中,想来也不会有哪些嚼舌头的闲杂人等乱传闲话。”
“太子放心。”魏成栋语气森然的说道:“此事极秘,万万不会为外人知晓,刚才初见太子的那个丫鬟,臣已经派人料理了。”
魏成栋口中的料理是什么意思,林三洪心里清楚的很——不管那个可怜的丫鬟是不是认出了朱高煦的真实身份,为了保险起见还是杀人灭口最好。
在这些帝国高层心目之中,为了自己的一点点方便,杀几个下人根本就不算个事情。
朱高煦似乎对魏成栋的做法很满意,虚指着旁边的坐器说道:“安北侯且坐,孤王有事相询。”
林三洪眼角余光一扫,发现魏成栋还站立在旁,遂道:“太子有事尽管吩咐……”
朱高煦似乎看出了林三洪的谨慎,哈哈一笑道:“魏詹事你坐,安北侯你也坐下吧。咱们都是自己人,就不必闹这个生分了。”
看着二人坐下,朱高煦这才开门见山的说道:“两位都是孤王的旧部,旁的废话也就不多说了。今日费尽心思专门和安北侯见面,就是为一个钱字。”
还以为是什么大事呢。原来是为了钱。
这个时候,林三洪一点也不避讳和任何人谈钱,也不怕太子朱高煦借钱——因为他根本就没有钱。
现在可比不得在扬州任上的时候,动辄就是几万几十万的进出。如今的林三洪穷的叮当烂响,开办众恩义学堂的钱都是象乞讨一样四处拼凑而来,正因为本身就没有钱,所以也不怕别人借钱。
“前些日子,科道里头接连上了好几道折子,都察院那边也上了。都是为了要皇上下旨停了下西洋远航之事。孤王也有此意,所以把这些折子发给了皇上……”
郑和的船队一次又一次下西洋,确实要花费多的不可想象的银钱。船队远航本身就是拿银钱往水里扔的举动。何况是这种规模空前的大航海之举?
航海本身并没有带来商业上的利益,完全就是硬拿钱去垫。现在的大明帝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战争,对于国力的消耗极大,维持郑和船队也成了不小的负担。郑和的第三次远航已经回来了,船队还在港口里停泊着,要是有钱的话,肯定又要扬帆出海了。
现在的朱高煦有监国的职责,必须为整个帝国的全盘做出考虑,在财政越来越紧张的情况下,也知道了“柴米之贵”,所以有心停了下西洋这个花费太大而又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的举动。
朱棣当然不会停止下西洋,因为他有别的心思。
果然不出林三洪所料。
“皇上申饬了都察院和几个科道官员,说他们目光短浅是书生之见……”
朱棣是这个帝国的真正决策者,监国的朱高煦最多算是执行者而已,眼看着皇上铁了心的要航海,眼看着反对者都挨了骂,肯定不会继续找朱棣的不痛快——现在把朱棣伺候高兴了才是他这个太子的主要任务。
辉煌鼎盛的帝国其实已经很空虚了,尤其是在财政方面,都是在寅吃卯粮的支撑着。
西北方面的主要战事虽然已经结束,可对于帖木儿帝国的军事打击必须形成持续性,以完成朱棣的《大明国》梦想。南边也时常出现一点不大不小的乱子,需要军队去弹压。大航海也要坚持下去,这些都是要花银子才能办得到的事情。
尤其是徐皇后的逝世,更让朱高煦为难了。
因为徐皇后的陵墓要在北平另建,而朱棣对这个事情也十分上心,不断的扩大规模,顺便把自己的陵墓也建设起来……
现在大明帝国的所有三个皇子,都是徐皇后亲生的子嗣,母亲死了,陵墓的修建和扩建似乎都是一种必要。哪怕是明明知道财政已经不允许了,就是打肿脸充胖子也得朝着更加庞大的规模和更加奢华的程度这个方向继续下去。
为了给母亲修建千秋万代的寝陵,朱高炽和朱高燧这兄弟二人接连“孝敬”了一点东西,身为太子的朱高煦自然也不能落在后头,攀比一般敬献奇石巨木。
大肆修建皇陵是不得不做的事情,不管有没有钱都要完成,别人可以两手空空的唱高调,朱高煦可不行。因为他是监国的太子。最后所有的花销都要从他这里出。
皇家陵墓可不是简简单单的堆砌一个坟头那么简单,动辄就要发动几十万人力,绵延几十年的工期,花费的银子绝度是一个无法想象的天文数字。历朝历代,为了修建皇家陵墓而出了大事的可不在少数。
尤其是朱棣在这个时候摆出了十分明显的迁都架势,并且已经开始正式着手,无论是行政中心的转移还是配套设施的修建,都需要更多的钱财。
以前不做太子的时候,还感觉不出这样的压力。若是没有财力,大不了把要做的事情延后一下,等到有钱的时候再办。可是做了太子之后才发现,手边的这些事情都是急切需要办理的,哪一个也能落后了。
远在北平的朱棣可以大笔一挥就决定了某个事情,但是最后的执行者还是要落到太子朱高煦的头上。
有钱走遍天下,无钱寸步难行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在财政日益捉襟见肘的时候,朱高煦更加深刻体会到了执掌一个帝国的艰难。
怨不得父亲朱棣那样的雄才大略之人都要三更不睡无鼓不眠的操持国事,怨不得父亲的脾气越来越坏,原来国家大事真的很难处理。
“加税如何?”朱高煦问林三洪道:“孤王于诸部诸科都商议过了,似乎只有加税,可是……”
增加赋税是解决财政窘迫的最有效手段,也是历朝历代最常用的一个操作手法。朝廷没有钱了,就通过加税的形势搜刮民间。
“不行……”林三洪当即就否定这种想法,很快就又意识到自己面对的是帝国储君,再也不是以前的汉王,赶紧调整了一下语气说道:“加税实为饮鸩止渴,万万不可取。”
“孤王也是这么想的。”朱高煦说道:“加税确实可以缓解财政,可父皇登基之初就已经做出了“轻徭薄役”的允诺,如今父皇刚一离京,我这个做太子的就要增加税赋。到时候收上来的银钱都进了国库肥了官吏,恶民恶政的名声肯定落在我的头上。若是再有人趁机闹事,说不准会生出什么样的事端……”
这就是朱高煦的为难之处了。
因为朱棣的皇位来路不正,当初为了争取民心,朱棣确实曾有过轻徭薄役的许诺。如今到了太子监国的时候,立刻就要增加赋税,老百姓和工商百业肯定会跳着脚的骂娘,当然不是骂曾经留下轻徭薄役诺言的皇帝朱棣,而是骂这个搜刮民间的太子朱高煦。
如果仅仅是几句来自民间的谩骂那也就算了,朱高煦并不是很在乎这些——皇家何曾真正将百姓的利益置于最高过?
朱高煦内心之中真正顾忌的是大王爷一党。
大王爷极其门人实力不弱,按照大明的体制,只要太子确定下来,其他的皇帝就应该分藩到外地了,除非是特旨奉诏,否则不能进京。可一直到现在,朱棣也仅仅是把最不在意的儿子朱高燧封到外地为藩王,对朱高煦威胁最大的大王爷朱高炽根本就没有分封,而是继续留在京中。
这一手的用意明显得很,对于朱高煦这个太子,朱棣时候还没有完全放心,留下朱高炽作为牵制,时时刻刻都盯着太子的一举一动。
增加赋税这种事情,和容易闹起来。若是有一些“有心人”在暗中挑拨或者是直接插手,随随便便就可以闹出一些“朝野震惊”的大事来,到时候第一个吃挂落的就是太子了。
监国监成了天下大乱民怨沸腾,估计连睡觉都在睁着一只眼睛寻找太子破绽的朱高炽一定会笑的跳起来。只要联合几个官吏往朱棣那边说点什么,这个太子的位置还说不定是谁的呢……
所以来说,尽管朝廷已经做出了增加赋税的决...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